送客宿九日山
石灶断苔纹,摩挲吊隠君。
风吹游子袂,月照古人坟。
旧事残碑在,荒祠流水分。
永怀山忽冥,红叶坠秋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灶上长满青苔,轻轻地抚摸着它,仿佛在悼念那些隐居于世的先贤们。
微风拂过游子的衣袖,月光洒在古老的墓碑上。
古老的往事如残碑般留存,荒凉的庙宇旁溪流流淌。
永远的怀念如群山之间的阴暗,红叶飘落如同秋天的云彩。
去完善
释义
1. 石灶:指诗人以诗为名所写的石灶诗,此处为标题省略的情况,对应题目中的"送客宿九日山"。
2. 九日山:位于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因山上有九日山寺而得名。
3. 断苔纹:意为山上古寺遗迹中的青苔被磨蚀得断裂成条纹状。
4. 隐君:这里指古代隐逸的高人,此处是诗人在吊古伤今时对隐逸者的怀念。
5. 游子:离家在外生活的人,这里指诗人的朋友或者同时代的其他旅者。
6. 袂:衣袖,此处以"风吹游子袂"描绘出友人离去的情景。
7. 残碑:指存留的断碑,这里用以概括山中破败的文物遗迹。
8. 荒祠:荒废的神庙,此处描述古时的祭祀遗址现已荒芜的景象。
9. 流水分:指水流穿过废墟分岔流入各个角落的现象。
10. 永怀:长久地怀念,在此表示诗人对古迹的留恋之情。
11. 山忽冥:远处的山脉突然显得昏暗不明,形容秋天夕阳时分山景的变化。
12. 红叶坠秋云:指秋天叶落如红霞般飘散在空中,表达秋天的景色及肃杀之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九日山送别客人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山中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古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石灶断苔纹,摩挲吊隐君”,诗人以抚摸石灶上的青苔作为引子,引发对隐君的悼念之情。这里通过触摸带有历史痕迹的石灶,表达了对逝去的历史人物的缅怀。
颔联“风吹游子袂,月照古人坟”,写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柔和的月光下,微风拂过游子的衣襟,古老的坟墓静静地躺在月色之中。这一联寓情于景,通过风、月和坟墓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的深沉情感——离别和哀愁。
颈联“旧事残碑在,荒祠流水分”,叙述了九日山的景观:斑驳的古碑记载着昔日的往事,荒废的祠堂旁边流淌着溪水。这两句进一步强调出山中的历史遗迹及自然环境的特点,以此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思。
尾联“永怀山忽冥,红叶坠秋云”,写出了诗人在永怀心事时,周围环境的变化。随着暮色渐深,山间的景色变得更加昏暗,而红叶则如秋云般飘落。这里的“红叶坠秋云”既描绘了秋天景物之美,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伤与无奈。
整首诗借送客之景,将人生哲理、岁月流逝与情感寄托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现出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客宿九日山》是宋代诗僧释善珍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7年前后,即南宋孝宗时期。在这首诗中,释善珍以九日山为背景,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此时,金兵南下,中原地区战火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佛教文化却得到了一定的繁荣和发展。许多僧人投身于弘扬佛法、救助百姓的事业中,释善珍便是其中之一。他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佛学哲理,关心民间疾苦。
释善珍在九日山送别的这位友人,很可能是一位与他有着共同信仰和抱负的僧人。他们在九日山共度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释善珍写下这首《送客宿九日山》,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和不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