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鄠山诗十二首 猕猴
闻说猕猴性颇灵,相车来便满山迎。
鞭羸到此何曾见,始觉毛虫更世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说猕猴非常聪明,一看到我的车子就满山遍野地迎接我。在我到这里之前,我还从未见过这样的动物,现在我才觉得这些毛毛虫也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和感情。
去完善
释义
1. 鄠(hù)山:位于中国陕西省,是秦岭的一部分。
2. 性颇灵:指猴子本性聪明伶俐。
3. 相车:指驾驶马车或车辆。
4. 鞭羸(léi):鞭打马匹以驱使其行走。羸是指瘦弱、疲惫的马。
5. 毛虫:此处指的是猴子,古人将猴子视为动物的一种,用“毛虫”来形容。
6. 更世情:意为比人类更有感情。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游历鄠山时所看到的情景。诗人听闻猕猴具有相当高的灵性,因此在前往鄠山的途中,猕猴纷纷出现在山岭间迎接他们。然而在旅程中,诗人并未见到传闻中的猕猴,反而感到这些毛虫生物也同样富有人情世故。这首诗通过描绘猕猴的生动形象,揭示了自然界生灵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游鄠山诗十二首 猕猴》是北宋时期著名学者、诗人程颢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4年,正值中国北宋仁宗时期,当时的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出现了一批如欧阳修、范仲淹等文学大家,形成了以理学为主的文化思想潮流。
在这一年里,程颢游历了鄠山(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发现这里的猕猴十分有趣,因此写下了这组诗中的《游鄠山诗十二首 猕猴》。这一时期,程颢正处于他的学术和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以丰富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诗歌风格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程颢刚步入中年,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问研究,对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尤为关心,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与弟弟程颐被后世并称为“二程”,他们的学说发展为后来的宋明理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