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鄠山诗十二首 马上偶成
身劳无补公家事,心冗空令学业衰。
世路崄巇功业远,未能归去不男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游鄠山诗十二首:这是作者在游玩鄠山时所创作的十二首诗。鄠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 马上偶成:指在骑马行进过程中偶然想到并创作的诗。
3. 身劳无补公家事:身体劳累也无法弥补公务上的事情。这里指的是作者在忙于公务而无法专注于学业。
4. 心冗:内心繁杂。这里是形容作者因为公务繁忙而心情复杂。
5. 空令学业衰:使学业荒废。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公务繁忙导致学业荒废的担忧。
6. 世路嶮巇:世途艰难。这里是形容作者面临的社会环境困难重重。
7. 功业远:功业难以实现。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事业成就的期许与现实的矛盾。
8. 未能归去不男儿:不能实现理想而不放弃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这里表现了作者面对困境时坚韧不屈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的一首抒发感慨的诗。诗人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他对国家公事和学业的看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鄠山诗十二首 马上偶成》是北宋著名学者、诗人程颢于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在鄠县(今陕西省户县)任县令时所作。这个时期正值王安石变法期间,程颢作为地方官员,既要执行朝廷的政令,又要关注民生,因此他在任职期间不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程颢在任县令期间,曾多次游历鄠山,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了解。其次,由于他是一位儒家学者,非常重视儒家道德观念,因此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道德、仁爱等价值观的推崇。此外,这个时期正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社会矛盾较为尖锐,人民生活困苦。程颢作为一名官员,对于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因此在诗歌中也表现出了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