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部侍郎陈情
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弱羽飞时攒箭险,
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繁华的城市里,我没有亲戚,只有我一个姓施的人。我像一只弱小的鸟在飞行时,面临着众多的危险,但我仍然坚持着。我曾在这片土地上受到过恩情,现在我希望能够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让寒冷的枝头再次变得生机勃勃。
去完善
释义
《上礼部侍郎陈情》施肩吾的注释如下:
1. 九重城:指古代皇宫,这里借指京城长安。
2. 无亲识:指没有亲戚和朋友。
3. 八百人:指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
4. 弱羽:比喻自己才能微弱。
5. 攒箭险:形容考场竞争激烈。
6. 从来受恩地:指礼部侍郎陈情的职位,因为受到他的推荐才得以应试。
7. 青律:指春天的气息,这里借指皇帝颁布的诏令。
8. 寒枝:指严寒中的枯枝,这里借指自己处境艰难。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从整体上描绘了诗人身处高门大户的京城中,尽管身份尊贵,但却难寻知己、倍感孤独的景象。诗人以“九重城”和“八百人”来形容其地位之高,而“无亲识”则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颔联“弱羽飞时攒箭险,却向从来受恩地”,诗人以弱羽自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官场上如同一只柔弱的小鸟,随时都可能遭遇风险。然而,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回到曾经受到皇恩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颈联“再求青律变寒枝”,则是诗人对自身的期许。青律,指春天到来时的绿色生机;寒枝,则象征冬天里萧瑟的景象。诗人希望能够像春天的绿意一样,给这寒冷的世间带来温暖,同时也暗示出自己愿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
综上所述,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京城中的孤独感和自己在官场上如弱羽般的困境,以及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礼部侍郎陈情》是唐朝诗人施肩吾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正值唐朝中期。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势逐渐衰微,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施肩吾在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但他的人生际遇却颇为坎坷。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得他对仕途产生了失望。然而,他的才情和学识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包括当时的礼部侍郎陆贽。陆贽曾荐施肩吾为御史,但遭到权臣阻挠而未能实现。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日趋保守,士人对于官场的向往与追求也逐渐减弱。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转向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施肩吾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他用深沉的情感、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