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时瑞见寄
吟诗夜半霜月白,胡床梦作乘槎客。
醉中入月捉玉兔,手摵桂枝鸣策策。
风吹天河银浪高,月边星宿相周遭。
五色机头索云锦,天孙一笑颜如桃。
天河下接武陵溪,重觅仙源路却迷。
五更波上回烟棹,半空飞雨落凄凄。
羽衣稚子双瞳方,伴我清江老严光。
落日还收钓筒去,芦风起处暮天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吟诗赋词,睡梦里我化作了乘槎的使者。
醉酒后步入月宫追逐玉兔,双手摇动着桂树枝发出沙沙的声音。
银河中的波浪如同风吹起般涌起,月亮旁的星星环绕四周。
天上的织女用五彩丝线织出华丽的云锦,她的笑容如同盛开的桃花。
银河下面连接着武陵的溪流,再次寻找仙境的路却迷失了方向。
五更时分小舟在江面上悠然漂浮,天空飘洒下丝丝细雨。
身着羽衣的小童眼神清澈,陪伴我在清江边的严光一样的老者。
太阳落山时我们收起鱼竿离去,芦苇荡里吹起了风,夜幕降临。
去完善
释义
1. "胡床":古代的坐具,形状类似马扎,供人坐卧。此处形容诗人借梦境遨游四方。
2. "槎":木筏,此处借指渡船。
3. "摵":抓挠。"桂枝":桂树的枝条,此处借指月亮。"策策":象声词,形容摩擦声。
4. "天河":天空银河。"银浪":比喻天空的云彩。
5. "五色机头索云锦":描写天上的云彩犹如五彩丝线编织成的云锦。
6. "天孙":织女星,相传为织女纺织五彩云锦。
7. "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此处借指仙境。
8. "重觅仙源路却迷":描述寻找仙境的过程如同一场迷离的梦。
9. "五更":指黎明时分。
10. "烟棹":烟雾中的小舟。
11. "羽衣稚子双瞳方":描绘穿著羽衣的小童,眼神明亮纯真。
12. "清江":清澈的江河。"老严光":借用东汉高士严光的典故,喻指诗人自己隐逸之志。
13. "落日还收钓筒去":表达诗人追求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图,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在诗人笔下,月亮、星星、天河、烟棹等元素都被赋予了生命,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首先,诗人在开篇就展示了自己的才情:“吟诗夜半霜月白,胡床梦作乘槎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深夜吟诗的情景,以及他梦想成为一名乘坐木筏遨游星河的旅客。这种形象让人想起古人对星空的向往,也表达了诗人对诗词的热爱。
接下来的诗句更加生动:“醉中入月捉玉兔,手摵桂枝鸣策策。”诗人仿佛在醉酒中进入月球,抓住了玉兔,同时用手触摸到桂枝,发出响声。这种描绘充满了奇幻色彩,展现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诗人还描绘了天河的美景:“风吹天河银浪高,月边星宿相周遭。”这两句描述了风吹过天河,激起层层波浪的景象,以及月亮旁边的星星环绕着它的场景。这种景象让人感到宇宙的浩渺,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接着,诗人又以“五色机头索云锦,天孙一笑颜如桃。”来形容天空中的云朵和星辰,宛如织女编织出的五彩云锦。这里的“天孙”指的是天上的织女,她的一笑如同桃花般美丽。这种比喻既赞美了自然的美丽,又传达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在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星空的神秘:“天河下接武陵溪,重觅仙源路却迷。”这两句将天河与武陵溪相连,表达了诗人寻找仙境的愿望。然而,道路却变得迷茫,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最后,诗人以“落日还收钓筒去,芦风起处暮天长。”作为结尾,展现了夕阳西下,江风吹拂,长天暮色渐浓的场景。这种景象让人感到宁静而安详,也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时瑞见寄》是宋朝诗人方翥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诗人方翥正处在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阶段。他年轻时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过上了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
在这个特殊时期,方翥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曾体验过官场的繁华,也领略过山林的宁静。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同时,方翥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腐朽、社会动荡的时期。在外部压力下,南宋朝廷为了维持统治地位,不得不对金朝采取妥协政策。这使得国内的爱国志士感到痛心疾首,纷纷拿起笔杆,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方翥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无疑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