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
且柅流沙青犊车,葱葱佳气满城闾。
白头不解家人语,狂学司空城旦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驾驭着华美的牛车穿越沙漠之地,整个城市都弥漫着浓郁的气象。满头白发的我不懂得家人的言语,却还在努力地学习古代文献的知识。
去完善
释义
"且柅流沙青犊车":这句诗借用了《史记·大宛列传》中的记载,描述的是张骞在西域的经历。其中"青犊车"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以牛或鹿为动力。"流沙"是指古西域的沙漠地带。
"葱葱佳气满城闾":这句诗的意思是葱郁繁荣的景象充满整个城市。其中"佳气"指美好的景象。"城闾"是城市的意思。
"白头不解家人语":这句诗意思是年老的父母不明白孩子的言语,形容自己与老子的思想有隔阂。"白头"是对老年父母的称谓。"家人语"指的是孩子们的言语。
"狂学司空城旦书":这句诗引用了《礼记·王制》中的记载,描述战国时期的战乱景象。其中"司空"是古代官职,负责掌管工程建设和水利建设。"城旦书"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刑罚,犯人在清晨时分被召集起来劳动改造。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学习老子的思想如同受到战乱的折磨一般痛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研读道家经典时的情景与心境。首句“且柅流沙青犊车”中的“青犊车”指的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象征着诗人在研读老子的过程中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诗人通过“流沙”这一形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同时也暗示了老子的思想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闪耀着光辉。
接下来的“葱葱佳气满城闾”一句则是对诗人在研读老子时的环境描写。“葱葱”一词描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意味着老子思想的旺盛生命力;而“佳气满城闾”则强调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力,即使在今天仍然能够感染无数的学者和读者。
第三句“白头不解家人语”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学识的谦逊态度,以及对家人的关怀之情。这里的“不解家人语”并非指完全不理解家人所言,而是指对家人言语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尚存疑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谦虚好学的品质。
最后一句“狂学司空城旦书”则描绘了诗人如痴如狂地学习老子著作的形象。其中的“司空城旦书”代指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而“狂学”则表现了诗人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热情和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老子》这首诗出自明朝诗人方翥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在明朝中期,道家的思想观念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老子的道家学说对于人们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方翥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但因科举考试未能取得成功,长期处于郁郁不得志的状态。他曾多次参加乡试,但屡试不第,这使得他对功名富贵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转向道家思想寻求慰藉。
在明朝嘉靖年间,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一方面,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宦官权势熏天,政治腐败严重;另一方面,民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儒家传统,寻求新的精神寄托。方翥正是这一时期对道家学说产生浓厚兴趣的代表人物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