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蠔石
累累蠔山着石面,此非所有能无疑。
细看大石深孔窍,舟人撑篙迹犹遗。
乃知此山千载前,汹涌尚作海渺瀰。
蛟龙鱼鳖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满山都是牡蛎壳堆积成的小山,这表明这里曾经是大海的一部分,但如今已不复存在。
仔细观察这些巨石上的深邃洞穴和缝隙,可以看见船上的人曾经用竹竿撑过水面的痕迹。
由此推断,这座小山在千年之前,应该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那时,蛟龙、鱼鳖等生物在这里安家落户,没想到自然界的演变如此迅速而隐秘。
去完善
释义
1. 累累:连续不断,这里形容蠔壳堆积如山。
2. 孔窍:指蠔石上的洞穴。
3. 舟人:指驾船的人,即渔民。
4. 撑篙:划船的竹竿。
5. 窟宅:巢穴,这里是说海洋生物居住的地方。
6. 不省:不明白,不了解。
7. 造化:大自然。
8. 密移:暗中迁移。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粘蠔石》描绘了蠔山的奇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方翥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首句通过“累累”一词描绘了蠔山壮观的景象,而“此非所有能无疑”则暗示了这种现象的罕见和神奇。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大石深孔窍和舟人撑篙迹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蠔山的特点。“此山千载前,汹涌尚作海渺瀰”两句则揭示了蠔山形成的漫长历史和自然力量的巨大。最后,“蛟龙鱼鳖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是一首难得的艺术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粘蠔石》是明代诗人方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潮水退去后,沙滩上留下的蠔壳粘附在岩石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方翥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他曾任官职,但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回乡,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游览祖国山河,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粘蠔石》就是他在一次海边游玩时创作的。
当时,明朝正处于倭寇侵扰、沿海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海滩上生命力的赞美,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此外,这首诗也反映出方翥对生命哲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