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至北乡干归路中作
远山马首尚相随,近岸迎人势却回。
鸜鹆食残松子落,虹霓饮过水声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山如马的头部一般绵延,靠近岸边时又似乎在迎接我们。山势起伏,让人仿佛看到一只鸲鹆鸟正吃着松子,然后掉落在地。此时,彩虹出现,仿佛喝过了流水般的声音,显得格外美丽。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远山马首尚相随:这句描绘了作者骑马行走在旅途中的情景,马首指的是马的头部。"尚相随"指与远山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2. 近岸迎人势却回:这句描述了靠近岸边时,水流对行人的阻挡作用。"势却回"表示水流冲击力减弱,即水面开阔、流速减缓的地理环境。
3. 鸜鹆食残松子落:"鸜鹆"是一种鸟,又名鹊鸲,喜食果实,这里描绘了它们啄食松子时的情景。"食残"意为吃剩下的,意味着松子已经部分被鸟类吞食。
4. 虹霓饮过水声来:这句借用了虹霓饮水的故事传说。"饮过"是喝过的意思,这里的"水声来"暗含虹霓饮水的声音渐渐消失。整句寓意神奇的事物最终都会消失在自然之中。
去完善
赏析
《再至北乡干归路中作》是一首描绘旅途景象的诗歌。诗人通过对远山、近岸、鸜鹆和虹霓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沿途的风景。同时,这些景物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首先,“远山马首尚相随”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与远山的亲密关系。这里的“马首尚相随”意味着诗人与远山的距离并未因空间的扩大而疏远,反而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着,“近岸迎人势却回”描写了河水靠近岸边时产生的漩涡。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河流以人性,使其具有迎接旅人的姿态。然而,当水流靠近岸边时,又因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回流,表现出一种遗憾和无奈的情感。
随后,“鸜鹆食残松子落”描述了鸜鹆在松树上觅食的场景。这里的“食残松子落”意味着松树果实被鸟啄食殆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不易。而“虹霓饮过水声来”则描绘了彩虹的出现和水声的回荡。在这里,诗人运用想象将彩虹与水声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想象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至北乡干归路中作》是宋代诗人方翥的一首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回乡途中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诗中以“十年岐路周南北”开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多年奔波的感慨,以及回到家乡时的心情。
关于这首诗歌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具体年份不详。但可以从诗歌内容推测,作者在当时可能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游历和官场生涯。
其次,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方翥作为宋代的一位文人,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得意。这可能也是他选择回到家乡的原因之一。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家乡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
最后,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都选择离开繁华的城市,回到自己的故乡,寻找心灵的慰藉。这种思乡之情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有很高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再至北乡干归路中作》这首诗是方翥在他多年的游历和官场生涯后,回到家乡时所创作的。诗中表达了他对家乡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离京回乡的普遍现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