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
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蚕桑能几许,衣服常著新。
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选择良木却无锋利的刀,羡慕游鱼却无巧妙的钓鱼线。为何不考虑自己的力量,自愿走向困苦的境地?过去的人不嫌弃耕种,一天都不离开亲人。现在来到千里之外的地方,我的心思却不在这里。遥远的母爱之心,只希望我有才能。养蚕和种桑能够换取多少财富呢?衣服经常穿新的。为了一碗饭,吐出一寸长的丝,谁能看到这份辛勤呢?告别朋友回到耕作之地,手持火把烧掉离别的车轮。
去完善
释义
1. 择木:选择树木以攀援,这里比喻选择职位或依靠的人。
2. 羡鱼:《汉书·董仲舒传》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语,这里指向往功名利禄。
3. 无利刃:没有锋利的刀,喻指缺乏得到功名利禄的手段。
4. 巧纶:灵巧的钓鱼工具,喻指巧妙的手段。
5. 如何:这里是“为何”的意思。
6. 不量力:不自量力,这里指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
7. 中路贫:途中贫困,这里指在求取功名过程中遇到困难。
8. 厌耕:厌恶农耕,这里指不甘于农耕生活。
9. 一日:每天。
10. 离亲:离开亲人,这里指离家外出。
11. 千里外:距离家乡很远的异乡。
12. 心不在身:心情与身体分离,形容在外思念家乡的忧虑之情。
13. 悠悠:漫长的,形容时间之久。
14. 慈母心:母亲的心情。
15. 惟愿:只希望。
16. 才如人:才能与他人相当,这里指有出息。
17. 蚕桑:养蚕采桑,这里泛指农活。
18. 能几许:能做多少,这里表示做农活的辛劳程度。
19. 衣服常著新:衣物总是崭新的,这里形容生活富裕。
20. 一饭吐尺丝:吃一顿饭就吐出一根蚕丝,这里形容辛勤劳作。
21. 谁见此殷勤:谁会看到这种辛勤付出的情景。
22. 别君:告别友人,这里指告别孟郊。
23. 归耕去:回去过农耕生活。
24. 持火:拿着火把。
25. 烧车轮:焚烧车马,以示不再追求名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将归旧山留别孟郊》,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不满以及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之情。
首联以“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开篇,揭示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时感到无奈和无力,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改变现状。这两句化用了《诗经·伐檀》中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和《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巧妙地将古人智慧与个人经历结合在一起,为下文抒发愁绪做了铺垫。
颔联则通过“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表达了诗人在反思自己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失误,以及在现实中所遭遇的贫困窘境。诗人认为自己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过于自信,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从而导致目前的困境。
颈联转为描述诗人对故乡亲情的留恋:“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这里描述了诗人在家乡时辛勤耕作、孝敬双亲的生活场景,表明他对亲情和家庭生活的珍视。同时,这一句也为尾联的离别之情作了铺垫。
尾联采用象征的手法,以“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表达出诗人回归故土的决心,以及他对亲情的牵挂和对家乡的思念。这里的“持火烧车轮”象征着诗人义无反顾地告别过去,踏上新的征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将归旧山留别孟郊》是唐朝诗人鲍溶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这是鲍溶生活在长安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孟郊结为好友,共同探讨诗歌创作。
鲍溶在青年时期曾赴京应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此后,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包括孟郊。在与孟郊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共同切磋诗歌技艺,分享彼此的感悟和心得。
唐德宗贞元年间,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聚集在京城长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艺圈子。鲍溶和孟郊在这个圈子里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歌创作,促进了彼此的艺术成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