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斧柯不到处,恶木易成林。君子抱渴疾,偶然息其阴。端人贵洁己,宁使霜露侵。事往悔何及,喟焉伤我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没有斧头砍伐的地方,坏树容易长成一丛。正人君子忍受口渴,偶尔在那里乘凉。端正的人珍视自己的纯洁,宁愿让霜露侵袭。事情过去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我感叹这伤害了我的心灵。
去完善
释义
斧柯:斧头。此处指代砍伐,用以清除邪恶势力。
恶木:恶劣的树木,喻指小人。
抱渴疾:比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却得不到施展。
偶然:暂时地。
息其阴:在树荫下休息。
端人:正直的人。
贵洁己:看重自己品质的纯洁。
宁:宁愿。
霜露:严寒的气候,这里表示艰难困苦的环境。
事往:事情过去。
悔何及:后悔也来不及了。
喟焉:感慨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杂诗》是明朝诗人陈炳所作,全诗以斧柯比喻君子,以恶木喻指小人。作者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忧思。下面是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斧柯不到处,恶木易成林”,用斧柯砍伐树木作比,描绘出世间的善恶之争。这句表达了在斧柯未能到达的地方,恶木容易形成丛林,意味着君子可能无法对付所有的恶人,留下了一些隐患。
颔联“君子抱渴疾,偶然息其阴”,描述了君子的苦衷。他们怀揣渴疾,有时不得不暂时在恶木的树荫下休息,形象地表现了君子对抗邪恶的压力。这句话展示了君子虽贤明,但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颈联“端人贵洁己,宁使霜露侵”,提倡正直的人应该珍惜自己的清白,宁可受到风霜雨露的侵袭。这里表现了诗人鼓励人们坚守原则,不怕困苦。
尾联“事往悔何及,喟焉伤我心”,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追悔之情。每当想起往事,心中都会充满悲伤。同时传达出诗人对个人操守和社会责任的认识,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留遗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诗》是明朝诗人陈炳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及对世事感慨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
这个时期,明朝政权正逐渐衰落,内忧外患不断。陈炳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此深感忧虑。他曾多次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金榜题名,因此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充满感慨。同时,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境,这些都成为他创作《杂诗》的情感来源。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陈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他以鸟儿的哀鸣、花朵的凋零等形象,象征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不幸。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多舛的无奈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