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垣先辈归嵩少旧居
高秋灞浐路,游子多惨戚。君于此地行,独似寻春色。
文章满人口,高第非苟得。要路在长安,归山却为客。
□□□□□,狂歌罢叹息。我岂无故山,千里同外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深秋时分,途经浐灞之路,离家在外的人往往感慨良多。这时你走在路上,仿佛寻找春天的景象。
人人传颂的文章,并非轻易可得。长安是繁华之地,回归山林的诗人却成了外乡人。
□□□□□,意味着(你不应一直)狂歌不已且叹息不已。你真的有故乡,那里千里之外,但总觉得像外国一样遥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灞浐:古水名,灞水和浐水的并称。位于陕西省中部,均为关中八川之一。
2.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这里指李垣。
3. 高第:古代选拔官员,列为高等的。这里指的是李垣的文章广为人知,入选高等。
4. 要路在长安:指明在长安城里的权贵之门。
5. 我岂无故山:故山,诗人自指故乡。这里是说自己的故乡并不远,但却没有回去。
去完善
赏析
《送李垣先辈归嵩少旧居》刘驾赏析:这首诗以“高秋灞浐路”起笔,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同时也为全诗定下了离别和思乡的基调。诗人通过对比他人的愁绪和自己的豁达,表达了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诗中的“文章满人口,高第非苟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认可,也体现了他对友人品行的敬重。而最后一句“我岂无故山,千里同外国”则暗示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友人的理解和同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李垣先辈归嵩少旧居》是晚唐著名诗人刘驾在公元9世纪末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一时期,唐朝国势渐衰,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诗人刘驾本人屡试不第,长期滞留长安,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困苦,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刘驾描绘了友人李垣远离官场纷扰,回归故乡嵩山的情景。一方面表达了对于友人的祝愿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奈和不满。刘驾通过这首诗传达出了一种淡薄名利、与世无争的精神境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唐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社会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