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达上人乞语

标题包含
达上人乞语
达道应须并六贼,六贼并了何所得。 十方坐断眼头空,观音院里无弥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达道:指领悟佛理、通达涅槃之路。 2. 六贼:佛教用语,即贪嗔痴慢疑等六种恶念。 3. 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代指广大世界。 4. 坐断:原指完全断绝,这里形容彻底领会佛法。 5. 观音院:供奉观音菩萨的寺院。 6. 无弥勒:意为达到最高境界,不再追求世俗名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了哲理和禅意的诗,作者是唐代的释亮法师。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达道”,即达到佛教所讲的解脱之道。诗人通过描绘六贼、十方和观音院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行的看法。 首先,诗人提到了“六贼”,这是佛教中的六个根本烦恼,包括贪、瞋、痴、慢、嫉和悭。在修行过程中,克服这六个烦恼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果过于执着于消除这些烦恼,反而可能陷入另一种困境。所以,诗人紧接着问:“六贼并了何所得?”这个问题暗示着,过度关注消除烦恼可能会让人忽略更重要的精神追求。 接着,诗人描述了“十方坐断眼头空”的景象。这里的“十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和上下左右四个角,总共有十个方向。“坐断”意味着断绝一切执着和妄想。在这样的境界中,眼睛所看到的只是虚空,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这种状态象征着修行者已经超越了世俗的烦恼,达到了心灵的宁静。 最后,诗人提到“观音院里无弥勒”。观音院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弥勒则是未来佛,象征着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句话意味着,当修行者真正达到了解脱的境界,他们就不会再向往未来的美好,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达上人乞语》是宋代著名僧人释亮所作。释亮,又作昭庆比丘,号无著居士,生卒年不详,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他擅长诗歌创作,诗风飘逸,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禅意。他的诗歌在当时的僧俗两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代晚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禅宗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教寺庙遍布全国,许多文人士大夫也都热衷于参禅悟道。释亮作为一位富有才华的僧人,深受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禅宗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释亮的人生际遇中,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士大夫和高僧大德。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禅宗精神的追求。 在这首《达上人乞语》中,释亮通过对达上人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和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他认为,人生的得失成败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内心的宁静才是永恒的。这种人生观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禅宗文化的倡导相吻合,因此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