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睿德总无边,神臯择胜缘。
二仪齐法驾,三会礼香筵。
汉阙中黄近,秦山太白连。
台疑观鸟日,池似刻鲸年。
满月临真境,秋风入御弦。
小臣叨下列,持管谬窥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智慧无边无际,神性的地方选择胜缘。
天地间共同驾驭法式,三会在礼香的宴席上相聚。
汉阙中天子宝座近在咫尺,秦岭与太白山相连。
台阁似乎仿效了观望鸟类的太阳,水池好像雕刻了鲸鱼的一年。
圆月映照真实之境,秋风进入皇家的弦乐。
作为卑微的小臣有幸列席其间,拿着笔妄自观察天意。
去完善
释义
1. 睿德:崇高的品德,这里指皇帝的德行。
2. 无边:没有边际,形容皇帝的德行广大。
3. 神臯:神话中的土地,这里指皇帝选择的胜地。
4. 胜缘: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5. 二仪:天地,这里指皇帝的车驾。
6. 三会:佛教的三会,这里指皇帝参加的法会。
7. 香筵:佛教的法会,以香为主。
8. 汉阙:汉代的皇宫门楼,这里指三会寺的建筑。
9. 中黄:黄帝,这里指皇帝。
10. 秦山:秦朝的山,这里指三会寺附近的山。
11. 太白:太白星,这里指太白山。
12. 台疑观鸟日:台疑是指古代官员为了向皇帝请示问题而设置的咨询机构,这里代指三会寺;观鸟日是指古代的一种习俗,每年春季在皇帝主持下观察鸟类活动,以占卜一年的吉凶,这里指皇帝在三会寺举行这种活动。
13. 池似刻鲸年:池是指三会寺的池塘,刻鲸年是指古代一种建筑雕刻,用鲸鱼形状的石块来装饰桥梁和堤坝,这里指三会寺的池塘周围有这种装饰。
14. 满月:指秋天的满月。
15. 临真境:指皇帝亲临三会寺。
16. 御弦:皇帝弹奏的琴弦。
17. 小臣:作者自谦的称呼。
18. 持管:指担任语文老师的职务。
19. 谬窥天:指作者谦虚地表示自己学识浅薄,不足以理解和领悟皇帝的伟大之处。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诗中,诗人李乂以巧妙的语言描绘了皇帝到三会寺巡游的情景。他以皇帝的无边智慧和选择合适的地方作为起点,描述了皇帝的皇家车队到达三会寺的场景。随后他运用了两仪、三会等典故,来强调这次巡游的重要性和庄重性。接着,诗人将视线投向了周围的景色:汉阙中的黄帝陵墓和秦岭山脉中的太白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诗人在接下来的四句诗中,分别用到了台疑观鸟日和池似刻鲸年两个典故。这两则典故都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用以赞美此地风景的壮丽。此外,他还在诗中提到“满岳临真境”,强调了皇帝亲临此地的神圣感。最后两句诗则以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诗人自己身为一个小臣,竟能参与这等盛会,深感荣幸。整首诗气韵生动,寓意深刻,彰显出李乂诗歌的独特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是唐代诗人李乂的作品,创作于唐高宗时期。
唐高宗在位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诗人李乂作为朝廷官员,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多次参与皇帝的巡游活动。在这期间,他深入了解了民间的风俗民情,对国家的繁荣景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唐高宗时期,朝廷大力推广佛教文化,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寺庙,佛教成为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诗人李乂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奉和幸三会寺应制》,表达了对佛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歌颂了皇帝对佛教的支持和重视。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659年左右,当时唐朝正处于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时期。诗人在这一时期,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表达了他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和对朝廷的忠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