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白鹿观应制
制跸乘骊阜,回舆指凤京。南山四皓谒,西岳两童迎。
云幄临悬圃,霞杯荐赤城。神明近兹地,何必往蓬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驾驭马匹前往美丽的骊山,巡游回宫时指向凤京城。四位隐居在南山的贤士前来拜访,西岳的两位仙童相迎。
天上的宫殿悬浮在园林之上,举着霞光的酒杯献给赤城仙境。神明的居所离此不远,又何必前往遥远的蓬莱和瀛洲呢。
去完善
释义
制: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骊阜:位于陕西临潼的骊山,秦始皇陵所在地;
回舆:指皇帝的车驾转回;凤京:即长安,西汉时期都城,唐朝时的京城;
南山四皓:指的是商山四皓,四位汉代高士,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他们隐居于商山;
西岳两童:指的是华山神庙中的两个小神童;
云幄:指华丽的帐幕;悬圃:古代神话中的地名,在昆仑山上,为神仙聚居之地;
霞杯:形容盛有美酒的酒杯如霞光般美丽;赤城:是传说中的仙境名,泛指道教仙境;
神明:神仙;蓬瀛:即蓬莱和瀛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座仙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白鹿山观(位于长安附近的皇家行宫)时的所见所感。诗人在诗中表达了皇室的气派以及自己对这片圣地的敬仰之情。在诗歌的首联和颔联中,诗人通过描绘皇帝的车马巡游和四皓、两童的出现,展现了皇家出行的盛大场面。随后,诗人以云幄和霞杯比喻鹿山的壮丽景色和珍贵的果实,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最后的尾联则表现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认为只要靠近神圣的地方,就仿佛已经置身于仙境之中,无需再去遥远的蓬莱仙岛。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优美,彰显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皇家的颂扬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幸白鹿观应制》是唐代诗人李乂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唐高宗年间(650-683年),这一时期唐朝处于繁荣稳定的时期,经济、文化和艺术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唐高宗时期,李乂作为一位才子,他的仕途较为顺利。他在政治、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卷入一场政治斗争而被杀,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之间相互交流频繁,诗歌创作非常活跃。此外,唐朝的宗教政策也比较宽容,许多佛教寺庙得以修建和发展。白鹿观就是当时的一座著名的道教寺庙,位于长安附近,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