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
日逐滋南寇,天威抚北垂。析珪行仗节,持印且分麾。
羽檄双凫去,兵车驷马驰。虎旗悬气色,龙剑抱雄雌。
候月期戡翦,经时念别离。坐闻关陇外,无复引弓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天都面临着南方贼寇的问题,皇帝的威严照顾着北方边境。手持权杖和符节,掌管军队和调度。
紧急的军情文书由两匹快马飞速传递,战车和骏马快速奔驰。英勇的士兵在战斗旗帜下奋勇杀敌,他们的刀剑如同龙虎般无人能敌。
等待时机平定叛乱,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离别。在遥远的关陇地区,已经不再有引弓射箭的少年了。
去完善
释义
1. 日逐:一天天持续地;
2. 南寇:南方的侵犯者或侵略者;
3. 天威:皇帝的威严;
4. 北垂:北部边疆;
5. 析珪:古代封赏诸侯时的一种仪式;
6. 仗节:手持符节,比喻大臣执行天子命令;
7. 持印:掌管官印;
8. 分麾:分别指挥,指分兵; 分开指挥军队;
9. 羽檄:军事文书;
10. 双凫:比喻使者,传说汉苏武出使匈奴处,曾见雁群飞去,此中有一双鸿鹄,于是就把鸿雁当作传书使者;
11. 兵车:古时的战车;
12.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子;
13. 虎旗:绘有虎形的军旗;
14. 龙剑:宝剑名;
15. 雄雌:雌雄,这里指的是武器;
16. 候月:等待时机;
17. 戡翦:剪除;
18. 经时:经历一段时间;
19. 关陇:地区名,在陕西西部及甘肃东部一带;
20. 无复:不再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乂为送别两名官员司马员外逸客和孙员外佺而作。当时北方边疆战事不断,国家急需有才干的官员治理边关。诗中描绘了两位官员离开京城,受命前往北方边疆平乱的场景。首联“日逐滋南寇,天威抚北垂”点明了当时的局势,南方的敌人日益嚣张,北方的边疆需要安抚。接着诗中通过“析珪行仗节,持印且分麾”写出了这两位官员被任命为军事长官的情景,意味着他们即将奔赴战场。颔联中的“羽檄双凫去,兵车驷马驰”表现了他们离去的场景,双凫代表书信往来,兵车驷马则暗示着战争的紧张气氛。颈联“虎旗悬气色,龙剑抱雄雌”进一步描绘了战场的威严,虎旗象征军威,龙剑则代表了英勇与智慧。“候月期戡翦,经时念别离”表达出作者期待早日平息战乱、完成使命的愿望,同时也表现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尾联“坐闻关陇外,无复引弓儿”则传达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人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安心生活。整首诗充满了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眷恋,展现了作者的人道关怀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夏日都门送司马员外逸客孙员外佺北征》是唐代诗人李乂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中期,也就是唐朝初年。这个时期,唐朝刚刚建立,国家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对外战争也较多。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李乂本人正处于中年,他在朝廷担任着一定的职务。作为一位文人,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非常关心。当时,唐朝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朝廷经常派遣将士出征。
在这种背景下,李乂写下了这首送别诗,表达了对两位即将出征的官员——司马员外逸客和孙员外佺的深深关切和祝福。他希望他们在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为国家建功立业。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