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
初日承归旨,秋风起赠言。汉珠留道味,江璧返真源。
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宁知一柱观,却启四禅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首句翻译:初升的阳光照亮了归宿的指向,萧瑟的秋风中传递着赠言。
第二句翻译:汉代的珍珠留下了道路的韵味,江边的玉璧引领我们回归本真。
第三句翻译:地方虽偏远如南关之外,而回首却是星空中的北斗至尊。
第四句翻译:怎知这单一的支柱观,反而开启了四方的禅意之门。
去完善
释义
1. 沙门:佛教僧侣的总称。这里指高僧。
2. 弘景:当为唐朝沙门,此行返回荆州。
3. 道俊:此行同行的僧人。
4. 玄奘:可能为法号,此行返回荆州。
5. 应制:指依据皇帝诏令行事。
6. 初日:指开始的日子,也可以理解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7. 归旨:指回归的意愿或目的。
8. 秋风:是季节的象征,含有离别之情。
9. 汉珠:即夜光珠,相传出自汉代。这里用作比喻珍贵的智慧。
10. 江璧:即和氏璧,相传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这里也用作比喻珍贵的智慧。
11. 真源:真实的根源,这里可以理解为真理或者真实的状态。
12. 南关:泛指南方的关卡。
13. 天回北斗:形容经过一段距离回到原来的地方,这里是荆州。
14. 一柱观:道教建筑,象征孤独与崇高的精神追求。
15. 四禅门:佛教术语,表示达到禅定的四种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僧人弘景的诗。诗的前两句"初日承归旨,秋风起赠言",描绘了秋天僧人去荆州时的场景。接著的"汉珠留道味,江璧返真源"则是说弘景的佛法造诣深厚,他弘扬佛法,让人回归真理之源。接下来的"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是诗人对弘景在佛法地位的赞美,他的名声犹如北斗七星,受人尊敬。最后的"宁知一柱观,却启四禅门"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弘景开导人们进入更高层次的修行生活的敬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唐代贞观年间,即公元627年至649年,诗圣杜甫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这首诗歌颂了玄奘法师舍身求法、取经东归的事迹,表达了诗人对玄奘的崇敬之情。
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贞观之治的黄金时代,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杜甫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墨客,身处这样的盛世,心怀壮志,关注民生,力求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
在创作这首诗时,杜甫的生活际遇颇为曲折。他早年科举落第,又因战乱辗转流离,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然而,他在困苦生活中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勤奋学习,积极创作,以诗歌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同情。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绘玄奘法师取经东归的情景,表达了对玄奘舍身求法精神的敬仰。同时,也反映出杜甫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思考。这首诗既是对玄奘法师的高度赞誉,也是杜甫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