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西台侍郎上官公挽歌
宇内文儒重,朝端礼命优。立言多启沃,论道盛谋猷。
顾日琴安在,冲星剑不留。徒怀东武襚,更掩北原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文学领域受到尊敬,朝廷礼遇非凡。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讨论道德与策略。想起昔日的音容笑貌,宝剑已逝不返。只剩下怀念之情,以及埋葬在北原的墓丘。
去完善
释义
1. 宇内:天下,全国。
2. 文儒:文人儒士,指有文化的人。
3. 朝端:朝廷的前端,指在朝廷中地位较高的官员。
4. 礼命:封建时代对官职的称呼,表示尊重和信任。
5. 启沃:开导教诲,指上官公在朝廷上提出的建议和指导。
6. 论道:谈论道理,指上官公在朝廷上的议论。
7. 谋猷:谋划策略,指上官公为国家制定的政策和规划。
8. 顾日:古代的一种乐器,代表音乐艺术。
9. 安在:在哪里,表示失去或无法找到。
10. 冲星:冲上星空,形容剑的锐利和光芒。
11. 不留:消失不见,形容剑的消失。
12. 徒怀:只能怀念,表示对上官公的思念之情。
13. 东武襚:东武的丧葬衣物,这里指上官公的丧葬。
14. 更掩:掩盖,指将坟墓埋藏起来。
15. 北原丘:北方的原野丘陵,这里指上官公的墓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乂为悼念上官公所作的挽歌。诗歌开篇便高度评价了上官公在文学和礼仪方面的成就,表达了对其逝世的惋惜之情。“立言多启沃,论道盛谋猷”这一句描绘了上官公作为一位智者,他的言论总是给人以启示,他对道德伦理的思考也有很高的水平。接下来两句则通过对比上官公在世时的辉煌与逝世后的寂寥,表现了诗人对他离世深深的哀痛。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这位贤能之士的缅怀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人生无常,应当珍惜当下,对故人深切怀念的同时也要接受生命的自然规律。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命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故西台侍郎上官公挽歌》是唐代诗人李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用于悼念故去的上官公。这首诗歌颂了上官公的忠诚和才华,表达了对他去世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初期,大约在公元650年左右。当时唐朝刚刚建立不久,国力逐渐恢复,政治氛围相对宽松。这一时期,士人阶层对忠诚、廉洁和才学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上官公作为一位忠诚的大臣,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在这个时代,科举制度已经兴起,文人墨客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李乂本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在官场上的成就虽然不如上官公显赫,但他的诗歌作品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