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标题包含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崖巘万寻悬,居高敞御筵。行戈疑驻日,步辇若登天。 城阙雾中近,关河云外连。谬陪登岱驾,欣奉济汾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悬崖峭壁高耸入云,高高的山顶上举行着盛宴。行进中的队伍似乎使太阳驻足,步行的人仿佛登上云端。城市和城堡在雾气中逐渐显现,山河在云彩之外相连。有幸能陪伴皇帝一起登山,并怀着喜悦的心情共同完成这篇赞美山川的文章。
去完善
释义
1. 崖巘(yá yǎn):高峻的山峰。 2. 寻(xún):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3. 敞(chǎng):敞开,打开。 4. 行戈(xíng gē):指行走中的士兵。 5. 驻日(zhù rì):停止不动的太阳,形容山巅高峰地势极高。 6. 步辇(bù niǎn):用人力拉挽的车子。 7. 城阙(chéng què):城墙和城门,这里指的是唐都长安的皇宫。 8. 关河(guān hé):关卡与河流,这里泛指国土疆域。 9. 岱(dài):泰山,位于山东中部。 10. 济汾(jì fén):济水和汾水,分别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这里代指李乂与皇帝的巡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骊山山顶所见的美景。开篇“崖巘万寻悬”中的“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约为八尺。这句诗表达了骊山山峰险峻、高耸入云的景象。“居高敞御筵”则展示了在山顶上开敞的筵席,突显了诗人所在的高处位置。 接下来两句“行戈疑驻日,步辇若登天”描述了诗人在山上看到的神奇景象:太阳仿佛被行进中的军队阻挡而暂时停留,脚下的步辇仿佛让他登上了天际。这种夸张的手法强调了骊山的雄伟壮丽。 紧接着“城阙雾中近,关河云外连”又勾勒出一幅远景画面:远处的城市和关隘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山川河流在云层之外相连。这两句诗充分展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和审美的独特。 最后“谬陪登岱驾,欣奉济汾篇”意味着诗人以自己能在这么壮丽的景观下与古人一同游玩为荣誉,同时也表达了他希望自己能像古人一样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是唐代诗人李乂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西元659年至684年之间,正值初唐时期。在这个时代,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李乂作为当时的著名文人,在政治、文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他曾历任御史大夫、中书令等职,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重臣。然而,他在任期间却因直言敢谏而遭到权臣的排挤,多次被贬。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朝廷的腐败和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也为他后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一时期,骊山是唐朝皇室的行宫之一,山下有华清池,山上建有朝元阁等建筑。骊山景色秀丽,登高望远,令人心旷神怡。这首诗正是李乂在此地游览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朝廷的忠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