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仆射鄂公杨再思
端揆凝邦绩,台阶阐国猷。方崇大厦栋,忽逝巨川舟。
白日铭安在,清风颂独留。死生恩命毕,零落掩山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句古诗讲述了主人公为国家立下显赫战功,却因为忠诚而忽然离世。他的功绩和品德被后人铭记,但终究化为了山丘中的一抔黄土。
去完善
释义
1. 端揆:指朝廷大臣,这里指杨再思的宰相职位。
2. 凝邦绩:指为国家建立的功业。
3. 台阶:指朝廷官阶。
4. 阐国猷:指发展国家的谋略。
5. 方崇大厦栋:比喻国家需要贤能之臣支持。
6. 忽逝巨川舟:喻意杨再思去世如同巨大的船只在河中消逝。
7. 白日铭:指皇帝的诰敕,这里指杨再思的功绩。
8. 安在:指在哪里。
9. 清风颂:指清廉的风范。
10. 死生恩命毕:指生死之间的恩情都已结束。
11. 零落掩山丘:指杨再思死后埋葬于荒凉的墓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悼念的是唐朝宰相杨再思。诗的前两句“端揆凝邦绩,台阶阐国猷”赞美了杨再思在国家的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国家栋梁的作用。接下来的“方崇大厦栋,忽逝巨川舟”则表达出诗人对杨再思突然离世的惋惜,他就像一艘在广阔河流中行驶的船只,突然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
第三联“白日铭安在,清风颂独留”是对杨再思一生的概括。他的功业和名声就如同太阳一样光辉耀眼,但他离开后,这些都将慢慢消散,只有那高尚的品质和高尚的品行如清风一般长久留存。最后一联“死生恩命毕,零落掩山丘”描绘出了杨再思死后,一切恩恩怨怨都结束了,留下的只是那一抔黄土,覆盖了他的坟墓。这首诗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表达了诗人对杨再思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高宗时期,公元685年,荆州大都督府的长史杨再思病逝于任上,享年七十岁。李乂听闻此噩耗后悲痛欲绝,挥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念诗《哭仆射鄂公杨再思》。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里,李乂曾任中书舍人、御史大夫等职,他与杨再思交情深厚。杨再思刚正不阿,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也是朝廷的得力大臣。然而,他离世之后,朝野上下无不悲痛。
此时的唐朝社会正处于政治较为稳定的时期,但边疆战事不断,赋税繁重,民生疾苦。作为诗人,李乂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通过诗歌表达对忠诚之士的敬仰和对国家安宁的期望。在这首悼念诗中,他以真挚的情感、悲壮的格调表达了对杨再思的深深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对时代责任的认识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