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和九日侍宴应制得浓字

标题包含
奉和九日侍宴应制得浓字
望幸纡千乘,登高自九重。台疑临戏马,殿似接疏龙。 捧箧萸香遍,称觞菊气浓。更看仙鹤舞,来此庆时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希望荣幸地接待众多贵宾,登上高处犹如身处天宫。舞台疑似临近戏马场,大殿似乎连接着疏散通道。 手中拿着茱萸香的盒子,到处都弥漫着菊花香气。再欣赏一下仙鹤起舞,共同庆祝这个和谐的时代。
去完善
释义
1. 奉和:指写诗与别人互相唱和。 2.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 3. 侍宴:陪从皇帝饮酒的宗室或朝臣。 4. 应制:中国古代诸侯于每年秋冬向王朝献土贡赋制度。 5. 得浓字:诗题中指定的字。 6. 望幸:望见皇帝的龙车马队。 7. 纡:委屈。 8. 千乘:皇帝的车马。 9. 登高:指登上高山以远眺。 10. 九重:古代天子居住的皇宫有九道门,借指皇宫、朝廷。 11. 台疑临戏马:疑似宫殿临近马戏场。 12. 殿似接疏龙:殿堂仿佛连接着蜿蜒曲折的御沟。 13. 捧箧:捧着箱子。 14. 萸香:茱萸的香气。 15. 称觞:举杯敬酒。 16. 菊气浓: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 17. 仙鹤舞:表演仙鹤舞。 18. 庆时雍:庆祝天下太平、和谐盛世。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望幸纡千乘,登高自九重”,表明皇帝驾临,登高赏菊,彰显出皇帝的威严与高贵。颔联“台疑临戏马,殿似接疏龙”,借用了汉武帝的“戏马台”和黄帝时代的“疏龙桥”两个典故,体现了诗人想借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表达对皇帝的尊崇和对国家的敬仰之情。颈联“捧箧萸香遍,称觞菊气浓”,以茱萸和菊花为象征,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与祝愿。尾联“更看仙鹤舞,来此庆时雍”,进一步描绘了庆典的热闹场面,同时也表达出人民对祥和、盛世的美好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奉和九日侍宴应制得浓字》是唐朝诗人李乂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高宗时期,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654年至683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李乂的家族地位显赫,他的祖父是李渊,父亲李建成是唐朝的皇太子,但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杀害。李乂因家族变故,流亡他乡,后投身于文学创作,成为了一名文人墨客。 在唐高宗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唐诗开始兴起,许多著名诗人如王勃、杨炯、卢照邻等都在这个时期活跃。李乂作为这个时期的诗人,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他的诗歌充满了才情和哲理。 《奉和九日侍宴应制得浓字》这首诗,是在重阳节皇宫举行的宴会上创作的。重阳佳节,皇家举办盛宴,文武百官皆出席庆祝。李乂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身处困境但依然坚定信念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