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玉辂寻春赏,金堤重晦游。川通黑水浸,地派紫泉流。
晃朗扶桑出,绵联杞树周。乌疑填海处,人似隔河秋。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汀洲归棹晚,箫鼓杂汾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马车去追寻春天的脚步,我们在金水河畔再次聚集一同游玩。这里的河流与黑水相通,土地由紫色的泉水滋养。阳光照耀在东方,如同日出扶桑,一排排的杞树蔓延至远方。乌鸦在岸边休憩,仿佛正在准备完成填海的重任,而人们则像隔着一条河,感受着秋天的萧瑟。虽然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劫数,但这片土地上的灰烬仍然留下历史的痕迹,随着岁月的流逝,石头上刻着的记忆依旧鲜明。傍晚时分,我们乘船回到岸边,耳边传来夹杂在水声中的汾水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玉辂:古代皇帝乘坐的车,用玉石装饰。这里借指皇帝。
2. 金堤:泛指坚固的河堤。
3. 黑水:古水名,相传源出昆仑山,西流入于西海。这里可能是指昆明池的水源。
4. 地派:地下的水流。
5. 紫泉:紫色的泉水,这里可能是指昆明池的水色。
6. 晃朗:光明的样子。
7. 扶桑:传说中的太阳升起的地方。
8. 绵联:连绵不断。
9. 杞树:一种树木,这里可能指昆明池周围的树木。
10. 周:环绕。
11. 乌疑填海处:传说中乌鸦填海的故事。
12. 人似隔河秋:形容人们之间的距离就像隔着一条河那么远。
13. 劫尽灰犹识:形容经历了许多劫难,但仍然能够辨认出曾经的痕迹。
14. 年移石故留:经过多年的变化,石头仍然留在原地。
15. 汀洲:水中的小洲。
16. 归棹:回航。
17. 箫鼓:箫和鼓,古代乐器。
18. 杂汾讴:混杂着汾水边的歌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皇帝在昆明池的巡游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尊崇的情感。首联通过“玉辂”和“金堤”两个富有皇家气息的词汇,展现了皇帝的威仪;颔联描述昆明池的水源特征,暗示了皇家的尊贵地位;颈联通过对扶桑、杞树的描绘,展现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画面;尾联则通过“劫尽灰”、“年移石”等词语,流露出诗人的哲思,表达出世事变迁的道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是唐朝诗人李乂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时期(712-756年)。在这首诗中,李乂以皇帝游览昆明池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和对盛世的赞美。
李乂生活在唐朝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李乂在朝廷任职多年,历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对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安居乐业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诗歌作品主要描绘了唐朝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昆明池位于长安城(今陕西西安)附近,是唐朝皇室的重要休闲场所。皇帝每逢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都会前往昆明池进行巡游活动,以此来显示皇家威仪,同时也与民同乐。在这种背景下,李乂创作了这首《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盛世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