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
绮蕚成蹊遍籞芳,红英扑地满筵香。
莫将秋宴传王母,来比春华奉圣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萼片形成小径,遍布花园的花坛,红色的花瓣落在地上,充满了整个宴会的香气。不要让秋天的宴会传递给西王母,用它来比拟春天奉献给皇帝的繁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绮萼:指的是美丽的花萼,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的美丽。
2. 成蹊:表示众多的意思,即花很多。
3. 遍籞芳:指的是遍布花园的芬芳香气。
4. 红英:指红色的花瓣。
5. 扑地:形容花瓣满地飘落的景象。
6. 莫将秋宴传王母:这里的“王母”是指古代神话中的西王母,这句意思是不要把秋天的宴会与春天的桃花相比。
7. 来比春华奉圣皇:意思是说,桃花盛开的美景更适宜用于陪伴皇帝。
去完善
赏析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是一首描绘桃花盛开景象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桃花繁茂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美和生命力的赞美。同时,诗中也隐含着对于皇帝的颂扬之情。
首句“绮蕚成蹊遍籞芳”描述了桃花盛开的景象,绮蕚意味着繁茂的花朵,成蹊则是形容桃花之多,遍籞芳则是对桃花花香的描绘。这些词语共同营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桃花园景象。
第二句“红英扑地满筵香”进一步渲染了桃花的美丽和香气。红英表示桃花的艳丽,扑地则是形象地描绘了花瓣飘落的情景,满筵香则表现了桃花香气之浓。这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弥漫着桃花香气的环境中。
最后两句“莫将秋宴传王母,来比春华奉圣皇”是诗人的政治寓意。诗人以秋宴和王母的形象作比,强调桃花春天的美景无法与秋天的收获相比,以此暗示皇帝的仁政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这种比喻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义,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皇帝的忠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是唐朝诗人李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高宗时期(650-683年)。
在这个时期,李乂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后因才华出众得到皇帝的赏识,先后任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等职。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文学才华。
在唐高宗时期,国家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繁荣,宫廷生活较为奢华。皇帝常常在桃花园举办宴会,邀请文武百官一同欣赏美景,共享美食。在这种背景下,李乂创作了这首应制诗,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对盛世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