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九月九日幸总持寺登浮图应制
清跸幸禅楼,前驱历御沟。还疑九日豫,更想六年游。
圣藻辉缨络,仙花缀冕旒。所欣延亿载,宁祗庆重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皇帝的车驾来到了禅楼,前方队伍正穿越皇宫的护城河。人们还在猜测这是重阳节前的预演,还是想起了六年前的那次出游。圣上赐下的诗词如同美丽的丝带,点缀着仙花冠冕。我们所期待的繁荣盛世将会延续亿万斯年,这不仅仅是庆祝重阳佳节的喜悦。
去完善
释义
1. 清跸:指皇帝出行时清道封路,禁止行人通行的行列。
2. 禅楼:即佛塔或佛教寺庙的楼。这里指总持寺。
3. 前驱:皇帝的先行引导人员。
4. 历:经过。
5. 御沟:专供皇帝使用的道路。
6. 九日豫: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意思。
7. 六年游:有说法是诗人在此六年间曾多次游览此地。
8. 圣藻:对皇帝诗文的美称。
9. 缨络:一种头饰,多用于佛教徒头上。
10. 仙花:盛开的花朵。
11. 冕旒:古代帝王戴的礼帽。
12. 所欣:喜欢的事情。
13. 延亿载:祝愿国家长存,持续亿万年的意思。
14. 宁祗: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相当于“难道只”。
15. 重秋:两次秋季。这里指闰九月与正常九月相隔一年,合称“重秋”。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李乂所作的应制诗,讲述了诗人于闰九月九日在总持寺登上佛塔的经历。首联描述了皇帝驾临禅楼的情景,颔联以九年前的九日预写了这次行程,颈联描绘了皇帝的圣藻和仙花点缀的画面,尾联则以期盼永恒的喜悦,而非仅仅庆祝重阳,表达了诗人的祝福与愿景。这首诗色彩鲜明,情境生动,充分展示了作者作为诗人对于语言的把握能力及细腻的情感表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闰九月九日幸总持寺登浮图应制》是唐朝诗人李乂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时期,大约在公元654年至683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壮大,政治相对稳定。李乂作为唐朝官员,他的诗作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在唐高宗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寺庙和佛像被修建。总持寺便是其中之一,位于长安附近,是当时的著名佛寺。
李乂在这一天游览了总持寺,登上了塔顶,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繁荣与佛教的影响力。他以此景为题,写下了这首应制诗。通过描绘重阳佳节的氛围、风光以及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