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标题包含
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金舆玉辇背三条,水阁山楼望九霄。 野外初迷七圣道,河边忽覩二灵桥。 悬冰滴滴依虬箭,清吹泠泠杂凤箫。 回晚平阳歌舞合,前溪更转木兰桡。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色的车驾驶向远方的天际,依山傍水的楼阁高耸入云。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初次迷失了方向,却无意中发现了河边的两座美丽桥梁。 悬挂的冰柱如同弯曲的箭,清澈的微风伴着凤箫的旋律。 夕阳西下,回到平原上的歌声和舞蹈,前方的溪流边又传来木兰花船的桨声。
去完善
释义
1. 金舆玉辇:指皇帝的车马。金舆,指皇家的车舆;玉辇,即玉石装饰的马车。这里代指皇帝的出行队伍。 2. 三条:古代长安城内的街道名称,这里可能指长安城中的繁华地段。 3. 水阁山楼:指建筑在水边的亭台楼阁。这里描述了山庄的景色之美。 4. 九霄:指天空极高处,象征天庭或仙境。这里形容山庄的高峻壮丽。 5. 七圣道:古代长安城附近的一条路名,也可能有神话色彩,因为“七圣”在唐代有时被用来称呼孔子及其弟子。 6. 二灵桥:指两座名为“灵桥”的桥梁,具体所指需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 7. 悬冰:指山上悬挂的冰凌。 8. 滴滴:象声词,形容水滴的声音。 9. 依虬箭:虬箭是一种龙形箭头,这里形容冰凌像龙一样悬挂在空中。 10. 清吹:清澈的风声。 11. 泠泠:形容声音清凉、清脆。 12. 杂凤箫:混杂着凤凰的鸣叫之声。这里的凤箫是指一种乐器,类似于排箫,以凤凰形状制成。 13. 回晚:傍晚时分。 14. 平阳歌舞:指的是平阳公主举行的歌舞聚会。平阳是唐朝一个公主的名字,以喜欢举行歌舞聚会著称。 15. 合:汇集,这里指各种音乐和舞蹈汇集在一起。 16. 前溪:前面的溪流,这里指山庄附近的溪流。 17. 更转:轮换,交替。 18. 木兰桡:木兰木制成的船桨。
去完善
赏析
《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是唐朝诗人李乂的一首应制诗。这首诗描绘了在安乐公主山庄宴饮的情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庄的美丽风光与贵族的奢华生活。 首联“金舆玉辇背三条,水阁山楼望九霄”,描述了山庄的壮丽景色。金舆玉辇代表着皇室的尊贵,三条指的是通往山庄的道路;水阁山楼则显示出山庄的建筑特色,九霄象征着天空的高远。这两句诗展现出山庄的雄伟气势和皇家气派。 颔联“野外初迷七圣道,河边忽覩二灵桥”,进一步描绘了山庄周边的环境。七圣道和二灵桥都是庄外的景点,诗人以此来形容山庄周边的风景优美。这一联诗既表现了山庄的地理位置,也凸显了山庄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 颈联“悬冰滴滴依虬箭,清吹泠泠杂凤箫”,描述了山庄内的景致。悬冰滴水和清吹泠泠都是自然界的音响,而虬箭和凤箫则是人工制造的音乐。这两句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 尾联“回晚平阳歌舞合,前溪更转木兰桡”,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场景。平阳歌舞指的是乐舞表演,木兰桡则是游船的桨。这两句诗意味着随着夜幕降临,宴饮活动进入高潮,游船在水面上荡漾,整个山庄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是唐代诗人李乂的作品,创作于唐中宗时期。这首诗是应制诗的一种,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皇族贵胄的赞美和敬意。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李乂正处于他人生的鼎盛时期。他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中宗年间担任过各种官职,包括尚书右丞、黄门侍郎等。他的政治生涯非常顺利,受到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与此同时,唐朝中宗时期的社会氛围相对宽松,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皇室成员如安乐公主等热衷于文学创作,举办了许多文人雅集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乂作为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受邀参加这样的宴会,并写下了这首应制诗,表达了对皇家盛宴的赞美和对皇帝的忠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