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志令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初我由孝廉起家,年轻之时,自知并非隐居山林、广为人知的名士,恐怕会被世人看作寻常百姓,于是想担任一个郡的太守,努力做好政务和教育,以建立自己的声誉,让世人明白我的才能;于是在济南任职期间,我着手清除恶习,公正地选拔贤才,这引起了朝廷中一些权臣的不满,我怕因此给家中带来灾难,便托病辞职回家了。
离职以后,虽然年纪还不大,但与同龄的人相比,已经有五十岁的年龄,还未到老年。私下里计划,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太平了,就能和同龄中刚刚步入仕途的人相提并论了。所以在故乡谯县东面的五十里处建造了一间读书房,打算在秋天和夏天的时候读书,冬天和春天则进行打猎活动,寻找清静的地方,想用泥土和河水来遮蔽自己,断绝与宾客的交往。然而未能如愿以偿。
后来应召做了都尉,后来又升任典军校尉,这时我更加想要为国家讨伐敌人,立下战功,希望被封为侯爵并担任征西将军,然后在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的愿望。然而我遭遇了董卓之乱,不得不兴起义兵。那时能够集结的兵力并不多,但我常常自我削减,不愿意扩大军队规模;这样做的原因是,扩军会使士气高涨,与强大的敌人争斗,可能成为祸患的开始。所以尽管在汴水之战中我指挥了几千人,但在返回扬州招募时,也不过召集了三千多人,这是因为我的初衷是有限的。
后来,我统领兖州,击败并收编了黄巾军三十万人。那时,袁术在九江擅自称帝,部下都称臣,他家门上的匾额改为“建号门”,衣服和被子都用天子的规制,他的妻子们预先争夺皇后的位置。当袁术确定称帝的计划后,有人劝说他公开宣布,但是他说:“曹操还在呢,现在还不是时候。”后来,我被任命为兖州牧,击败并俘虏了他的四个将领,又接管了他的人马,让袁术走投无路,最后忧郁成疾,病死他乡。至于袁绍盘踞在河北一带,实力强大,我自己衡量了一下形势,确实无法与他抗衡;但我计算的是,为了国家可以献出生命,用正义击垮邪恶,这样的气节足以流芳百世。幸运的是,最终打败了袁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孤:古代诸侯的谦称,这里指曹操自己。
2. 举孝廉: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由地方推荐孝廉(孝顺父母、清正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3. 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指自己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或隐居高士。
4. 济南:汉代的一个郡,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
5. 残去秽:清除残暴、污秽的现象,比喻改革政治。
6. 违迕:违反,抵触。
7. 诸常侍:东汉末年掌握实权的宦官。
8. 以病还:借口生病辞官回乡。
9. 四时:四季。
10. 谯东: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东部。
11. 精舍:书院,这里指曹操建造的房屋。
12. 底下之地:低洼之地,这里指贫瘠的地方。
13. 泥水自蔽:用泥水来遮挡房屋,表示过简朴的生活。
14. 都尉:古代武官名,掌管军事防务。
15. 典军校尉:古代武将官职,负责训练和管理军队。
16. 兴举义兵:指曹操组织义军抗击董卓。
17. 汴水之战:公元190年,曹操与吕布、陈宫等人在汴水(今河南省荥阳市)作战。
18. 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19. 黄巾: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后被曹操镇压。
20. 僭号:冒用皇帝的尊号,指袁术在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自立为皇帝。
21. 建号门:袁术在九江设立的皇宫大门。
22. 天子之制:皇帝的服饰制度。
23. 两妇预争为皇后:指袁术的两个妃子争夺皇后的地位。
24. 讨禽:讨伐并擒获。
25. 殊死为国:愿意为国家的利益献出生命。
26. 义灭身:为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的性命。
27. 垂于后:流传后世。

去完善
赏析
《述志令》是曹操的一篇自传性散文,通过描述自己的生平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代英雄的气概与抱负。文章整体风格古朴、真实,充满了慷慨激昂的豪情壮志。
首先,曹操以自己年轻时的举孝廉开始,表达了对自己出身平凡、才能有限的忧虑,希望能够通过担任一郡守来建立自己的名声。他严于治政,选拔贤能,不畏强权,这与他在济南任职期间的政绩密切相关。然而,他的刚直性格也使得他遭到了他人的忌恨,被迫辞官回乡。
在回乡之后,曹操并未因年轻而虚度光阴,而是为自己定下了二十年的人生目标:待天下太平,再与同辈一同为国家建功立业。他以家乡为根基,积极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展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后来,曹操被任命为都尉,后来又升迁为典军校尉,这使得他有了为国家讨贼立功的机会。他希望能够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征西将军,死后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然而,曹操所处的时代正值董卓之乱,他不得不奋起反抗,兴举义兵。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不愿过多地扩充军队,以免引发更多的争端。最终,他成功地击败了敌人,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此外,曹操在担任兖州刺史期间,成功击败了黄巾军,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还挫败了袁术的野心,使其抑郁而死。在与强大的袁绍交战时,虽然实力悬殊,但他依然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地为国捐躯。
总的来说,《述志令》通过回顾曹操的一生,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质以及英勇的战斗精神。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述志令》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首述志诗。这首诗创作于东汉末年,公元196年。当时曹操正担任兖州牧,参与了平定黄巾之乱,协助汉献帝东归,取得了“迎奉天子”的重大政治成就。这一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曹操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了一代豪杰的壮志和才能。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背景下,曹操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早年曾出任洛阳北部尉,因不畏权贵,秉公执法而受到称赞。后因参与宫廷政变失败,被迫回乡隐居。在此期间,曹操密切关注国家局势,结交有志之士,积极招兵买马,积蓄力量。随着天下大乱,曹操趁机起兵,逐渐成为一方霸主。
在这一时期,时代背景复杂多变。一方面,汉室衰微,宦官、外戚争权夺利,政治腐败严重;另一方面,各地百姓疾苦,战乱频繁,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曹操顺应时势,高举义旗,以恢复国家秩序为己任,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