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南湖蛙声成三诗
枵花杨柳傍清明,淡沲风光画不成。
春到此时须急赏,绕堤今夜有蛙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梨花和柳絮在清明节时靠近,美丽的风景难以用画笔描绘出来。春天的美好时光要抓紧时间欣赏,夜晚围绕湖堤还能听到蛙鸣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初闻南湖蛙声:指听到南湖的蛙叫声。
2. 张镃:字功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
3. 枵花:指柳絮。
4. 杨柳:即垂柳,古人在清明节时常折柳枝送别亲友。
5. 傍:靠近,临近。
6.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
7. 淡沲风光:指美丽的湖光山色。
8. 画不成:形容美景难以用画笔描绘。
9. 春到此时:春天到了这个时候。
10. 须急赏:应赶紧欣赏。
11. 绕堤:环绕堤岸。
12. 有蛙声:这里表示蛙声打破了夜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前后的自然风光,诗人通过“枵花杨柳傍清明”一句点明了时节,并以“淡沲风光画不成”来形容此间的美好景色。紧接着的“春到此时须急赏”表达出对于春天景色的欣赏和珍视之情,并特意强调要在春天的这个时刻尽情观赏。最后一句“绕堤今夜有蛙声”则是以夜晚环绕湖边的蛙声来展示春天的热闹气氛,同时也是一种宁静与喧闹的对比,为整个诗篇增色不少。全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富有生活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闻南湖蛙声成三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79年前后。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元朝的统治之下,但文化依然繁荣,诗歌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诗人张镃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朝官,但因对政治黑暗感到失望,辞官归隐于南湖之畔,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然而,尽管他离开了官场,却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生活。这首《初闻南湖蛙声成三诗》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的体现。
在诗中,张镃以南湖的蛙声为引子,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同时,他也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传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这首诗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背景下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