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声
娟娟山月半岩明,霜重楼台夜气清。
谁把玉琴来写取,松风吹断夜泉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在山间明亮的照耀着,霜冻使得夜色中的楼宇更显清晰。谁能用美妙的琴声来描绘这幅画面?只听到松涛阵阵,仿佛断绝了夜晚泉水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娟娟:美好的样子。2. 半岩:指山泉从山岩上流下。3. 霜重:霜厚。4. 楼台:房屋,这里指居住的地方。5. 气清:空气清新。6. 写取:描绘出来。7. 松风:松林间吹过的风。8. 断:停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夜景,诗人通过观察和聆听,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感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娟娟山月半岩明”中的“娟娟”形容月亮的柔美,“半岩明”则形象地展示了月亮在山岩间的光芒。诗人以月亮作为切入点,引领读者进入这个静谧的世界。接下来,“霜重楼台夜气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寒冷的霜和清新的夜气共同营造了一种寂静的氛围。
在第三句中,诗人提到了“谁把玉琴来写取”,这是一个有趣的视角转换。在这里,诗人似乎将自己从观察者变为被观察的对象,仿佛有人正在用玉琴为他描绘这美丽的夜景。这样的处理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投入,也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最后一句“松风吹断夜泉声”以风声作为收尾,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动感。同时,“松风”和“夜泉声”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音韵美。整首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表达了诗人的观察,又展示了他的情感,堪称一首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泉声》是南宋诗人王铚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金和战时期,即公元1161年至1165年之间。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相对稳固,但北方的金国对南宋构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
诗人王铚(1097-1167),字性之,号雪溪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他自幼聪明过人,博学多才,尤以文学、历史见长。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贬。在创作这首《泉声》时,王铚正处于人生的低谷,心情颇为忧郁。
在那个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诗人在诗中并未直接描绘战争的痛苦,而是通过描绘泉声这一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