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效阮步兵
松巅负残雪,高映寒食辉。
冲风忽飘堕,势若从天飞。
庭虚四散入,凌乱侵人衣。
衣重不忍拂,恐与清景违。
援琴弄太古,声淡节亦稀。
众笑己独赏,恍然迷是非。
乃知绝弦意,千载同依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松树之巅残留着积雪,映射出寒食节的光辉。
忽然间,一阵狂风袭来,积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仿佛从天而降。
庭院之中,雪花四处飘散,弄得人们衣服都凌乱了。
衣服上沾满了雪花,让人不忍拂去,生怕破坏了这美好的景致。
弹琴演奏古老的乐曲,音色淡雅,节奏稀疏。
众人欢笑,只有我独自欣赏这美景,一时间恍惚难以分辨何为真,何为幻。
原来这断绝琴弦的情意,千年以来依然让人难以忘怀。
去完善
释义
1. 松巅:松树之巅,这里指松树梢。
2. 残雪:未化的积雪。
3. 高映:高高照耀。
4.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禁火冷食,故名“寒食”。
5. 冲风:逆风。
6. 忽飘堕:突然飘落。
7. 势若:看起来就像。
8. 从天飞:从天空飘落。
9. 庭虚:空旷的庭院。
10. 四散入:四处散落进来。
11. 凌乱:不整齐。
12. 侵人衣:落在人的衣服上。
13. 衣重:衣服厚重。
14. 不忍拂:不忍心拍打。
15. 恐与清景违:担心破坏清新的景色。
16. 援琴:拿起琴。
17. 弄太古:演奏古老的曲子。
18. 声淡:声音淡雅。
19. 节亦稀:节奏缓慢。
20. 众笑己独赏:众人嘲笑我独自欣赏。
21. 恍然:迷茫的样子。
22. 绝弦意:断绝琴弦的意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诗。诗人以松巅的残雪作为开篇,通过描述松巅上的积雪以及其映衬下的寒食光辉,营造了一幅宁静致远的景象。随后,诗人通过冲风的意象,让原本静谧的画面多了几分动态感。接着诗人以“四散入”来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在“衣重不忍拂”这一句中,诗人通过“不忍拂”来表达自己对雪花的珍惜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不舍。紧接着,诗人又以弹琴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通过对“太古”的音乐演奏以及“声淡节亦稀”的描写,展示出诗人的孤独心境。
“众笑己独赏,恍然迷是非。”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坦诚剖白,表达了他在众人欢乐之时独自欣赏音乐,恍惚间似乎迷失在了善恶、美丑的界限之中。最后,诗人以“乃知绝弦意,千载同依依”作为结尾,将自己与古人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娓娓道来。整首诗既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兴效阮步兵》是南宋诗人王铚所作的一首咏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和南宋对峙的历史阶段,战事频繁,社会动荡。
在这个特殊时期,王铚的人生经历也颇显波折。他曾任南宋朝廷的官员,但因政局变动而被罢免。此后,王铚开始隐居于世,潜心文学创作。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了许多魏晋时期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阮籍的诗歌,深受其影响。阮籍的诗风奔放不羁,抒发了个人在乱世中的忧愤之情。王铚在阅读阮籍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创作了这首《杂兴效阮步兵》。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在金宋对峙的时期,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铚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这种现象深感痛心。他用阮籍的诗风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铚个人的悲悯情怀,还反映了他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