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曾都仓韵

标题包含
次曾都仓韵
学问渊源汲绠深,逢时肯作子光瘖。 平泉旧圃多奇石,栗里闲居只素琴。 终竟封侯凭燕颔,莫夸对客割牛心。 向来谢傅游山伴,尚有白头支道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善珍,字无垢,俗姓李,号雪窦,又号雪窦山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僧人,主要活动在浙江一带。 释善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长大后,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对...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学识渊源自深厚,把握时机不沽名钓誉。 曾经的园林现奇景,隐逸田园唯余素琴。 封侯拜相倚仗燕颔,莫夸口能客似割牛心。 曾作山游谢傅相伴,如今白发犹存支道林。
去完善
释义
1. "学问渊源":指学识渊博的源头。"汲绠":古人从井中取水用的绳子,这里用来比喻知识的深度。 2. "逢时":遇到好的时机。"子光瘖":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子光曰:'此乃吾听世也。'"这里的"瘖"指沉默不语。 3. "平泉":唐朝诗人杜甫的诗《秋兴八首》中有"平泉翠漓黄独奇"之句,这里可能代指美丽的风景。"旧圃":指昔日皇家园林。"奇石":形状奇特的石头。 4. "栗里":陶渊明曾经居住的地方,他在这里写成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闲居":指隐居。"素琴":没有装饰的琴。 5. "终竟封侯":古代有战功的人会被封为诸侯。"凭燕颔":燕颔,原意是燕子嘴巴,这里引申为下巴的形状。这里指有燕颔的人有封侯的运气。 6. "莫夸对客":不要向客人炫耀自己的本事。"割牛心":《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臧哀伯劝说齐军退兵。臧哀伯说:"尔国敝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闻克敌者,战其宝焉,嘉其胜焉,何贺焉?其有恺悌君子,以衣褐之,弦唐虞之风,思文之士。余闻君子之言,牵牛之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故有夺人之美,利人之宝者,殆哉!""割牛心"即指此。这里用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炫耀自己的才能。 7. "向来谢傅":谢傅,即东晋名臣谢安,他曾经在会稽东山游历。这里指过去的经历。 8. "尚有白头":仍有白发苍苍的人。"支道林":东晋名士支遁,字道林,他晚年居住在杭州西山,这里是他的墓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次曾都仓韵”,作者是宋代诗人释善珍。全诗通过对学者、平泉旧圃、栗里闲居、封侯、谢傅游山和支道林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学术上的追求和对时事的关注。诗歌语言精炼,寓意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首联中,诗人提到学问的渊源如同汲取井水的绳索一样深入,比喻学术的博大精深。而学者在遇到好的时机时,并不会像子光那样沉默不语,而是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两句既赞扬了学者们的学识渊博,又表现了他们关注时事的态度。 颔联中,诗人通过平泉旧圃和栗里闲居两个典故,展现了学者们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向往。这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水经注·水注一》和平阳公子的《续晋阳秋》,用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颈联中,诗人借用封侯和燕颔的典故,表达了对功名的看法。封侯象征着建功立业,燕颔则代表了英勇善战。诗人认为,只有凭借真正的实力和智慧,才能在功名场上取得成功,而不是靠吹牛和炫耀来获得别人的认可。 尾联中,诗人以谢傅游山的故事和支道林的典故作为结尾,强调了文人墨客之间的友情和对人生哲学的探讨。谢傅游山源于东晋名士谢安与王羲之等友人的山水游历,支道林则是东晋著名的隐士和高僧。这些典故共同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