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中自述 其三
园林春已半,茅屋日初长。水动鱼儿出,花飞燕子忙。看云闲坐石,把酒湿征裳。落落当年恨,高歌竟欲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已过一半,园林的美景正盛;茅屋边日渐明亮。水面微动,鱼跃出水面,花朵飘落,燕儿忙碌翻飞。在青石上看云卷云舒,喝一杯小酒湿润衣裳。回首过去的遗憾,心中感慨不已,尽情歌唱抒发胸怀。
去完善
释义
1. "园林春已半":指春天的美景已经过去一半。
2. "茅屋日初长":形容白天越来越长了。
3. "水动鱼儿出":描述春天河水流动,鱼儿跃出水面。
4. "花飞燕子忙":描绘花絮纷飞,燕子忙碌的景象。
5. "看云闲坐石":诗人坐在石头上看天上的云朵。
6. "把酒湿征裳":喝酒的时候不小心打湿了出征的衣裳。
7. "落落当年恨":表示自己当年的愤怒和不满。
8. "高歌竟欲狂":尽情地大声歌唱,仿佛要发狂一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乱中自述”为题,表达了作者在动荡岁月中的生活态度和心境。首先,“园林春已半,茅屋日初长。”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天已过去一半,太阳开始逐渐升高,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诗人生活在乱世之中。接着,“水动鱼儿出,花飞燕子忙。”生动地描绘了水面上鱼儿游动的活泼情景以及花间燕子忙碌的身影,这让人感到生机勃勃,似乎能暂时忘记现实的纷扰。
然后,“看云闲坐石,把酒湿征裳。”诗人选择闲适的看云、饮酒的生活,以此缓解现实的压力。尽管在这过程中酒弄湿了出征的衣裳,但这也象征着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最后,“落落当年恨,高歌竟欲狂。”透露了诗人在过去的岁月里满怀遗憾,但他并未沉溺其中,反而高歌猛进,流露出豁达豪放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乱中自述 其三》,是由明朝诗人金涓在战乱时期所创作的。金涓是明朝时期的文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明朝末期,社会矛盾激化,内外战争频发,民不聊生。金涓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对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他渴望和平,但又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歌创作中。
金涓生活在明朝末年,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一方面,明朝政权内部腐败严重,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另一方面,外部边疆压力巨大,不断受到蒙古、倭寇等外族侵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金涓作为一名文人,深感责任重大,希望以自己的文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些贡献。然而,他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仕途不顺,这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