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其二
青青琅玕竹,节直中心虚。
风月与相忘,雪霜不能欺。
斸之献良工,堪葺黄金舆。
悲哉渭水滨,空抱岁寒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琅玕竹,竹节挺直而内心中空。
在风月和霜雪中它都能忘记自己的存在,不畏严寒和风霜。
砍下竹子来献给优秀的工匠,可以用来修理豪华的马车。
悲哀的是它在渭水边,只能白白地怀抱耐寒的姿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青琅玕竹”:琅玕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美玉,这里用来形容竹子色泽青翠如美玉。
2. “节直中心虚”:节直指竹节笔直;中心虚意为竹心是中空的。
3. “风月与相忘”:指竹子和风、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幅美景。
4. “雪霜不能欺”:即使遇到寒冷恶劣的天气,竹子依然坚强挺立,不会屈服于风霜。
5. “斸之献良工”:斸是指挖掘、砍伐;良工指技艺高超的匠人。这句是说将竹子砍下来献给优秀的工匠。
6. “堪葺黄金舆”:堪指可以;葺指修补;黄金舆指的是皇帝乘坐的车辇。这句话意思是竹子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器具,如皇家车辇等。
7. “悲哉渭水滨”:渭水是黄河支流,位于陕西省境内;这句意思是感叹在渭水河畔的人们无法欣赏到竹子的美好。
8. “空抱岁寒姿”:空怀是白白拥有;岁寒姿是指竹子在严寒中依然坚韧挺拔的姿态。这句表达出诗人对竹子品质和精神的赞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琅玕竹为主题,描绘了竹子的形象和品质。诗人借琅玕竹抒发了自己的情操和人生观。在诗中,琅琅的青翠琅玕竹象征正直高洁的人格;其“节直中心虚”意味着刚正不阿、胸怀广阔的品质。风花雪月、雪霜寒风等自然景象被用来强调琅玕竹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其中“风月与相忘,雪霜不能欺”更表达了竹子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清白、独立的高尚气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兴 其二》是清朝诗人程垣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
在这个时期,程垣的人生际遇并不平坦。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但由于家庭原因未能取得科举功名。他曾尝试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屡试不第,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期间,他还曾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丰富了人生阅历。
清朝康熙年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发展。然而,在这个看似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科举制度的弊端、社会不公等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程垣的人生选择和诗歌创作。
《杂兴 其二》这首诗,正是程垣在这一时期的内心写照。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