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樵子

标题包含
樵子
头蓬面萎黄,身轻步忽逮。 方斫柴薪回,又带刀斧去。 戏笑茅根掘,时暂松根踞。 间道后山归,人寻不知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她的头发蓬松,面色枯黄;身形轻盈,步伐快速。刚刚砍完柴火回来,又要带着刀斧离去。她时而挖挖茅草根,时而蹲坐松树下,在山间小路上来回穿梭,人们很难找到她的踪迹。
去完善
释义
1. 头蓬:指头发凌乱,表示长期未梳理。 2. 面萎黄:形容面色枯黄憔悴。 3. 身轻步忽逮:身体轻盈,步伐迅速。 4. 方:刚刚。 5. 斫:砍伐。 6. 柴薪:木材与树枝,此处可理解为劈柴。 7. 回:返回。 8. 又带刀斧去:携带刀斧再去砍柴。 9. 戏笑:玩笑、嬉戏。 10. 茅根掘:挖掘茅草根。 11. 时暂松根踞:有时也暂时坐在松树下。 12. 间道:偏僻的小路。 13. 后山归:从后山回家。 14. 人寻不知处:人们寻找不到他的踪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砍柴人的形象和生活场景,以及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描绘砍柴人的外貌、动作和表情,展现了他们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他们在山间砍伐柴薪,时而嬉戏欢笑,生活虽然简朴,但内心却充满了快乐。这种隐逸山林的田园生活,与尘世隔绝,使人们难以察觉他们的踪迹。整首诗歌以自然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樵夫们勤劳朴实生活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樵子》是明朝诗人程垣的一首诗作,创作于明代晚期。在明代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这些都对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程垣作为一名学者和官员,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使他深入地了解了民间的疾苦。他曾经担任过江西吉安府推官,负责审理案件,接触到了很多民间纠纷和社会问题,这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民间的苦难。 在明代晚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成为流民或从事其他劳动来维持生计。其中,砍柴、卖柴就成为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来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面临市场的剥削和不公。这些现象都让程垣深感痛心,于是他以“樵子”为题,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些人的关切和同情。 在这首诗中,程垣描绘了樵子的艰辛生活和他们的无奈心境。通过对樵子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关切,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明代晚期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