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径
扪萝登峻坂,不避岚霾冒。
拔茅过山䧆,壮者为前导。
阴湿留步迹,叶滑无人扫。
谁言此地幽,亦有春风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沿着崎岖的山路上升,尽管雾霭弥漫也毫无惧色。
拨开茅草跨越险峻山岗,健壮的人走在前方引路。
阴暗潮湿的地方留下了足迹,叶子上的湿滑却没有人来清理。
谁说这里地处偏远幽深,春天的气息照样能吹拂过来。
去完善
释义
1. 扪:摸,攀。
2. 萝:藤状植物。
3. 峻坂:陡峭的坡地。
4. 岚霾冒:形容山中雾气浓重。
5. 拔茅:拔去茅草。
6. 山䧆:山脉,山脊。
7. 阴湿:潮湿阴凉的环境。
8. 步迹:行走的脚步痕迹。
9. 叶滑:树叶湿滑。
去完善
赏析
《樵径》是南宋诗人程垣的一首描绘山间伐木者艰辛生活与环境的诗。首句“扪萝登峻坂,不避岚霾冒”描述了诗人攀爬峻峭山势的艰辛,以及虽在山林雾气中却不惧困难的毅力。次句“拔茅过山䧆,壮者为前导”意味着过路之人在遇到险阻时相互扶持,凸显了人定胜天的精神。接下来的两句“阴湿留步迹,叶滑无人扫”则呈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但这也是砍柴人的生活常态。最后两句“谁言此地幽,亦有春风到”则以温暖的笔触揭示了春天的到来总会带给人们希望的信念,亦表达了作者坚信人间自有温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劳作者的坚定、团结协作和生活的希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樵径》是南宋诗人程垣的一首描写山间隐居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0年左右,即南宋孝宗时期。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稳固,但北方的金国威胁仍然严重,国家局势较为复杂。
在这一时期,程垣作为南宋的一位官员和文人,曾在朝廷担任过一定的职务。然而,他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状况感到不满,因此选择辞官归隐,回到故乡的山林之中过上宁静的田园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隐居生活,表达自己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恶。
在《樵径》这首诗中,程垣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间的景色和生活场景,通过对樵夫、山径、村落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山中隐居生活的恬静与美好。这首诗反映了程垣在南宋时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普遍存在的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