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叟
苍苍双鬓银,矍铄不惮勤。
背曲行步迟,徐徐溪水滨。
群儿喧南山,踏起南山尘。
翁跣负薪回,换得一壶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发的老人精神矍铄,不怕辛苦。他背着弯曲的身体,步伐缓慢,慢慢走在溪水边。孩子们在南山喧哗嬉戏,尘土飞扬。老人家光着脚丫背柴火回来,换来一壶酒,享受片刻的春天。
去完善
释义
1. "苍苍":指头发花白的样子。
2. "双鬓银":形容头发斑白如银。
3. "矍铄":形容老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样子。
4. "惮":害怕、畏惧的意思。
5. "背曲行步迟":腰背弯曲,走路缓慢。
6. "徐徐":缓慢、不慌不忙的。
7. "溪水滨":溪水的岸边。
8. "群儿喧南山":孩子们在南山喧闹。
9. "踏起南山尘":尘土飞扬。
10. "跣":光着脚。
11. "负薪":背着柴火。
12. "换得":交换得到。
13. "一壶春":指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名为《樵叟》的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苍翠的山林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在辛勤地砍柴。他虽然年迈,但身体硬朗,行动敏捷。这位老人背负着柴火,沿着溪水缓缓前行。在他身后,一群嬉戏的儿童在山上喧闹,扬起了尘土。尽管环境嘈杂,老人依然平静地完成了他的工作,背着柴火回到家中,换取一壶美酒,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这首诗通过描绘老人的勤劳、坚韧和智慧,表达了诗人对朴实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种人生态度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缺失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樵叟》是明朝诗人程垣的一首描绘山村景色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山村的宁静、美丽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诗人深入观察自然界的魅力,并将其融入诗中,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山村图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即公元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明朝由盛转衰,内外矛盾激化。然而在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却保留着较为平静的田园生活。作为文人墨客,程垣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特点,并加以描绘。
程垣在此期间的遭遇并不如意。他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为了谋求发展,他一度游学四方,游历名山大川,试图通过诗歌来抒发心中的郁闷。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大量民间百姓的生活,了解到了他们的艰苦与淳朴。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对乡村景色有了更深的感悟。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普遍热衷于追求功名,而程垣却在现实中遭受挫折。这使他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因此,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民间生活的关切。通过描绘山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传达出对恬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平民百姓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