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颠簸旋转间,昔日的繁荣幻梦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青山环绕着古老的国度,黄叶和秋风在菜园里飘荡。捡起橡子放在台阶上,捕捉鱼儿在水池中,夜幕降临,人们开始回家。水底的铜瓶悠悠传出悲伤的声音,就像是在倾诉。
曾经一度痴迷的迷楼,其实也不过是普通的地方。那些化身为韩擒虎的人物,也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出身。当年那对从井底被解救出来的美丽女子,现在又在哪里呢?她们是否还记得自己的故事?当年唱歌跳舞的女子们,如今又在哪里高歌?她们的才华横溢,是否真是来源于皇家血脉?

去完善
释义
1. 辘辘转转:指车子转动。
2. 拾橡瑶阶:采集橡果的台阶。
3. 铜瓶百丈:形容井水很深。
4. 韩擒虎:隋朝名将,灭亡陈国。
5. 井底胭脂:典出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指乱政的根源。
6. 清夜游词: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虞美人》中的“月夜未央时”一词。
7. 后庭花曲:指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一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与结构独具匠心。开篇以“辘辘转转”起笔,使人在想象中看到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渐渐逝去。紧接着用“繁华旧梦,转归何处?”揭示岁月流逝、人事如梦的主题。接下来的描绘将我们带到那片古老的土地,见到深秋的黄叶、山间的野果、碧绿的池塘以及朴素的人家。这一切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一个崭新的时代的来临。
词的下阙通过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表达主题。用宇文化及和韩擒虎比喻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暗示着胭脂井的背后隐藏着一段香艳的故事。这背后的故事既可理解为女性的悲惨命运,亦可看作是历史的演变和王朝的更替。结尾处,作者以“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点明了诗词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宫廷奢华的生活,而在于那些真挚感人的百姓生活。
整首词借由胭脂井的历史故事,描绘了繁华落尽后的萧瑟之景,又通过对故国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历史的沧桑感。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当下的平凡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念奴娇·胭脂井》这首古诗是清代著名文人郑燮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的末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在这看似太平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官场腐败、社会不公、民族矛盾等。
郑燮在乾隆年间担任知县,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和官场的黑暗,这使他深感忧虑和痛心。在任职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试图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但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压。在这种背景下,郑燮创作了《念奴娇·胭脂井》这首词,以表达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切之情。
词中的“胭脂井”象征着朝廷的腐朽和堕落,“蝉鬓凋残碧滟消”则反映了民间的苦难和无助。郑燮通过描绘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