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和议成赦文作

标题包含
读和议成赦文作
一纸盟书换战尘,万方呼舞却沾巾。 崇陵访沈空遗恨,郢国怜怀若有人。 收拾金缯烦庙算,安排钟鼎颂宗臣。 小儒何敢知机事,终望君王赦奉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用一份誓言换取战场的平静,所有人为此欢呼,激动地落泪。 尽管访寻已难寻故人的踪迹,但心中那份情感仍旧存在。 国家的兴旺需要人们共同努力,英雄们的丰功伟绩也值得被赞颂。 作为一个普通文人,我没有资格了解那些机密的决策,但我始终希望君王能够对忠诚的人给予宽容与理解。
去完善
释义
1. 一纸盟书换战尘:盟书,国家间签订的和平协议;战尘,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是说一份和平协议替换了战争的威胁。 2. 万方呼舞却沾巾:万方,全国上下;呼舞,欢呼雀跃;沾巾,流泪。这句话是说全国人民在庆祝和平的同时也有对战争逝者的哀悼之情。 3. 崇陵访沈空遗恨:崇陵,古代皇帝陵墓的尊称;访,寻幽探胜;沈,古人名;空遗恨,白白留下遗憾。这句话是说在皇帝陵墓探访古人的遗迹时感到无限感慨。 4. 郢国怜怀若有人:郢国,春秋战国时的楚国都城;怜怀,关爱;若有人,仿佛有知音。这句话是说楚国的人都相互关爱,好像每个人都有朋友知己一样。 5. 收拾金缯烦庙算:金缯,黄金和丝织品,代指财富;烦,耗费;庙算,朝廷的决策。这句话是说治理国家要耗费很多精力去管理财政事务。 6. 安排钟鼎颂宗臣:钟鼎,古代祭祀用的铜器;宗臣,历代皇帝的宗室。这句话是说用青铜器来赞美皇帝的宗室。 7. 小儒何敢知机事:小儒,学识浅薄的读书人;何敢,不敢妄加揣度;知机事,了解国家大事。这句话是说作为一个学识浅薄的读书人,不敢对国家大事妄加揣度。 8. 终望君王赦奉春:终望,最终期望;君王,皇帝;赦,免除罪责;奉春,宣扬仁政。这句话是说最终期望皇帝能够免除人们的罪过,并宣扬仁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后局势的紧张与战争的残酷,同时又透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忧虑。诗人通过描述战争、国家安危以及自己的身份地位,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首联“一纸盟书换战尘,万方呼舞却沾巾”中,诗人用“盟书”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而“战尘”则暗示着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同时,“万方呼舞”表现了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而他们为国家的命运担忧落泪,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颔联“崇陵访沈空遗恨,郢国怜怀若有人”中,诗人借用典故表达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崇陵访沈”是古人怀念亡国之君的故事,诗人以此比喻战乱中失去生命的人们,表现出对逝者深深的遗憾和悲痛。“郢国怜怀若有人”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的深深同情。 颈联“收拾金缯烦庙算,安排钟鼎颂宗臣”中,诗人描述了战后国家的重建工作,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信心。“收拾金缯烦庙算”描述了战后国家如何恢复经济秩序的过程,而“安排钟鼎颂宗臣”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在战争中为国家付出努力的将领们的赞美和敬仰。 尾联“小儒何敢知机事,终望君王赦奉春”中,诗人以“小儒”自谦,表示自己虽然身为文人,但无法洞悉战局的走势。然而,诗人仍然坚信君王的智慧和力量,希望能够借助君王的力量实现和平,让国家和人民能够摆脱战争的苦难,迎接春天的到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和议成赦文作》是宋代诗人刘望之在靖康之变后的时期所创作的。当时金人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史称“靖康之难”。 刘望之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内心极为痛苦。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民众的同情之心。 此外,刘望之还通过对和议成赦文的解读,表达了他对朝廷政策的担忧。他认为,和议并不能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反而会让敌人得寸进尺。因此,他希望朝廷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以保卫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