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三学山

标题包含
题三学山
栖贤古招提,十里巨松阴。 栋宇自隋氏,悠悠岁月深。 唐人范生画,风雨欲剥侵。 相传金仙趾,玉质存至今。 星黑夜正午,异物为华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栖贤的古寺,掩映在十里的巨大松荫之下。 寺庙的建筑可以追溯到隋朝,经过悠长的岁月洗礼。 墙壁上还挂着唐朝范生所绘的画,画面因风雨侵蚀而有些模糊。 传说神仙曾在这里驻足,留下如玉般的光泽至今仍在。 漆黑的夜晚如正午般明亮,因为这里充满了神秘的光彩。
去完善
释义
1. 题:指写古诗的题目,是诗人用来概括诗歌内容的一个词语。 2. 三学山:位于四川青城山。 3. 刘望之:南宋诗人。 4. 栖贤古招提:栖贤,即栖息之地;古招提,古代出家人居住的地方。 5. 隋氏:指隋朝。 6. 范生:唐代画家。 7. 金仙趾:神仙的足迹。 8. 玉质:美好的质地。 9. 夜正午:古人认为这个时间是仙境出现的时候。 10. 异物:奇怪的东西。 11. 华灯:装饰精美的灯具。
去完善
赏析
《题三学山》是唐代诗人刘望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三学山的景色和传说。首联“栖贤古招提,十里巨松阴”描述了三学山的幽静环境,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颔联“栋宇自隋氏,悠悠岁月深”则暗示了这座寺庙的历史悠久。颈联“唐人范生画,风雨欲剥侵”提到了一幅唐代范生的画作,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时间的感慨。尾联“相传金仙趾,玉质存至今。星黑夜正午,异物为华灯”则是对传说中三学山金仙的描绘,表达了一种神秘的美感。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遐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三学山》是宋代诗人刘望之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085年。这一年正值宋哲宗元祐年间,国家政局相对稳定,文人墨客盛行旅游和诗书画创作。 此时,刘望之已历经宦海浮沉,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他曾进士及第,但因时局动荡而罢官,后来复职,以务实干练而闻名官场。多年的为官经历让他对民生疾苦有了切身体会,也对世事无常感到痛心疾首。因此,他在游览三学山时,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山中美景,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学山位于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胜地。这里有美丽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刘望之在游览过程中,不仅欣赏了自然美景,还领略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感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