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百牢关贻舟中者
蜀国少平地,方思京洛间。远为千里客,来度百牢关。
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不因名与利,尔我各应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中国,巴蜀地区地势多山地丘陵,物产丰饶却缺少宽阔平原。人们盼望着在繁华富饶的京都洛阳生活。来自遥远地方的客人来到这个曾经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现在虽然地处边境但极富历史底蕴的城市——成都。他们跨越了各种难关,驶过沿途江景和山景,带来了繁荣与活力。
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碌并不是人们真正追求的生活,我们都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闲暇。
去完善
释义
"蜀国少平地,方思京洛间":蜀国,指四川一带;京洛,代指都城,这里指的是唐朝的首都长安。这句诗的意思是,四川地区地势险峻,很少有平坦的地方,此时诗人正思念着远在都城的朋友。
"远为千里客,来度百牢关":这句诗意味着诗人离家乡很远,如同做客他乡,走过百牢关这样的险阻地带。
"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这句描绘了江面上船帆的影子随波荡漾,伴随着碧绿原野上的悠扬铃声。
"不因名与利,尔我各应闲":这句表示,诗人和舟中的人都不追求名利,彼此都可以享受悠闲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该诗描绘了诗人途经百牢关时所见之景和所思之情,富有画面感和哲理韵味。首联写蜀地地势陡峭,使诗人怀恋繁华的京都;颔联则以诗人作为远方的游客入蜀,穿过险峻的百牢关进行情景交融。接下来,颈联以帆影、清江水和铃声、碧草山的场景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最后两句则是哲理性的表达,强调不应该追求名利,而应该过上闲暇的生活。全诗笔触简练,意境深远,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百牢关贻舟中者》是五代时期诗人于武陵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07年至960年之间,即五代十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于武陵生活在南汉,这是一个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小国,相对较为安定。然而,他也难免受到周边战火的影响,对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这段时间里,于武陵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国家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于武陵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唐入宋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有所下降,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受此影响,于武陵的诗歌作品也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的心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