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晴
日色今朝稳,园林二月中。
池塘展晴绿,桃杏鬭春红。
犯险升高径,扶衰藉小童。
黄鹂怕人见,飞过野桥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今天的阳光非常温暖,正好在二月的中旬。
池塘里的水波荡漾着春天的气息,桃花和杏花争相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我小心翼翼地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旁边有个小孩儿扶着我。
突然一只黄鹂好像怕人看见似的,“扑棱”一下就飞过了旁边的野桥,向东边飞去了。
去完善
释义
1. 日色:阳光的颜色或亮度。
2. 今朝:今日,今天。
3. 稳:安定,稳定。
4. 园林:古代园囿的简称。
5. 二月:农历二月。
6. 池塘:积水池,一般指较小者。
7. 展:显现,展示。
8. 晴绿:晴朗天气下的绿色景色。
9. 桃杏:桃树和杏树。
10. 鬭:同“斗”,争艳。
11. 春红:春天的花朵。
12. 犯险:冒着危险。
13. 高径:高山小径。
14. 扶衰:帮助身体虚弱的人。
15. 藉:依靠,依赖。
16. 小童:小孩。
17. 黄鹂:鸟名,体小,羽毛黄色,鸣声悦耳。
18. 怕人见:害怕被人看到。
19. 野桥东:乡村野外的桥的东边。
去完善
赏析
《乍晴》是南宋诗人赵汝鐩创作的一首描绘初春景象的诗。诗人在初春的午后,漫步在园林之中,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园林的生机。通过对比“池塘展晴绿”和“桃杏斗春红”的景象,表达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特点。而“黄鹂怕人见,飞过野桥东”则展现出自然界的生灵在春天的气息中欢快生活的情景,也为这首诗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氛。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乍晴》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40年左右,也就是南宋理宗年间。这个时期,宋朝正处于金、蒙两国的侵略压力之下,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赵汝鐩在这一时期的个人经历颇为坎坷。他曾担任地方官职,但由于不愿趋附权贵而受到排挤,最终被贬谪至边远地区。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在时代背景方面,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危机严重。金国对南宋的侵略使得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蒙古的崛起则给南宋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斗争,希望为国家民族出一份力。然而,朝廷内部的腐败使得抗金事业受阻,使得许多人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悲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