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江阁夜

标题包含
江阁夜
小阁临江迥,疎帘带雾钩。 云鸿遥影灭,滩月碎光流。 诗思偏宜夜,衰髯不耐秋。 渔灯三两点,隠隠荻花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汝鐩,字明翁,号紫霞山人,南宋词人。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详细,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了解到他的一些基本情况。 赵汝鐩是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风独特,语言质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小楼临靠着江水,遥远而幽深,稀疏的窗帘随着雾气轻轻摆动。 天空中的鸿雁飞过,留下的影子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消失,江边的月亮倒映在水中,碎成一片片的光芒随水流走。 我在夜里更容易涌起写诗的灵感,然而日渐衰老的我却已经不再喜欢秋天的到来。 江面上零星的三两点渔火,隐藏在那些长满荻草的小洲之中,若隐若现。
去完善
释义
1. 小阁:小型的楼阁。 2. 临江:靠近江边。 3. 迥:遥远,旷远。 4. 疎帘:稀疏的窗帘。 5. 带雾钩:被雾气环绕的样子。 6. 云鸿:高飞的鸿雁。 7. 遥影:远方的影子。 8. 灭:消失。 9. 滩月:河滩上的月光。 10. 碎光流:月光在水面上闪烁流动的景象。 11. 诗思:创作诗歌的思路。 12. 偏宜夜:特别适宜在夜晚产生。 13. 衰髯:疏落的胡须。 14. 不耐秋:承受不住秋天的寒冷。 15.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16. 三两点:形容数量少。 17. 隠隠:隐约可见。 18. 荻花洲:生长着荻花的沙洲。
去完善
赏析
《江阁夜》是一首描绘江景和诗人情感的诗篇。诗人赵汝鐩以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深沉的夜景图。 首先,“小阁临江迥,踈帘带雾钩”两句,描述了江阁的位置和周围环境。江水环绕的小阁,突显了其孤独的境地;雾气弥漫中,疏帘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接着,“云鸿遥影灭,滩月碎光流”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江边的景物变化。天空中的云朵和远处的鸿雁渐渐消失,滩涂上的月光被波浪打碎,形成闪烁的光流。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又揭示了时间的流逝。 随后,“诗思偏宜夜,衰髯不耐秋”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夜深人静之时,正是诗人抒发诗情的好时机,然而他对自己老去的容颜感到无奈,无法承受秋天的萧瑟。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最后,“渔灯三两点,隠隠荻花洲”两句,描绘了江边的渔火景象。夜色中,江面上的渔火忽明忽暗,与远处荻花洲的景致相互映衬,为这幅夜景图增添了温馨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江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时间和自然的感悟。画面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赵汝鐩的高超艺术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阁夜》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政权建立初期,江山破碎,民生疾苦,诗人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写下了许多富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强烈时代气息的诗歌。 赵汝鐩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的年代。他曾任过官职,后因时局动荡,辞官归隐。他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和民族矛盾,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这首《江阁夜》就是他在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江水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 在《江阁夜》一诗中,赵汝鐩通过对长江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家乡思念之情。他借景抒情,以江水喻世态,揭示了南宋末年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同时,诗中还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南宋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