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荷花借字诗

标题包含
荷花借字诗
香艳怜渠好,无端杂芰窠。 向来因藕断,特地见丝多。 实有终成的,露摇争奈何。 深房莲底味,心里苦相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鲜艳的花瓣让人喜爱,却又意外地混杂着其他的花蕾。原本是因为一段莲藕而断,却偏偏看到许多的丝线纠缠。果实成熟时,露珠在摇摆之中又怎能奈何呢?深藏的莲子心,苦乐交融的味道在心中徘徊。
去完善
释义
《荷花借字诗》注释如下: 1. 香艳怜渠好:香艳指荷花的香气与艳丽;怜渠好意为怜爱它美好之处。 2. 无端杂芰窠:无端指无缘无故地;芰窠指菱角的果实,这里代指荷花以外的植物。 3. 向来因藕断:向来意为从来;藕断意指藕被折断。 4. 特地见丝多:特地表示特意、特意为之;丝多指藕断后丝丝相连的样子。 5. 实有终成的:实有表示真实存在;终成指最终长成。 6. 露摇争奈何:露摇形容露水摇晃的情景;奈何表示无可奈何。 7. 深房莲底味:深房指莲蓬内部;莲底味指莲子的味道。 8. 心里苦相和:心里表示心中、内心;苦相和意为苦味相互调和。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荷花的五言古诗,作者是宋朝诗人杨绘。全诗以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首联“香艳怜渠好,无端杂芰窠”,描述了荷花的美丽和纯洁。诗人用“香艳”来形容荷花的香气和艳丽,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又用“无端杂芰窠”来表现荷花的生长环境,暗示了荷花虽然生长在淤泥之中,却能够保持自身的纯洁和高尚。 颔联“向来因藕断,特地见丝多”,通过荷花的形态特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遭遇的思考。诗人用“藕断丝多”来形容荷花的根茎,寓意着人生中的曲折和坎坷。然而,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人们仍然要勇敢地面对,就像荷花一样,即使断藕也能生出更多的丝,坚韧不拔地生长。 颈联“实有终成的,露摇争奈何”,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精神的赞美。诗人认为,荷花最终会结出果实,即使在这个过程中遭受风吹雨打,也不能改变它的信念和决心。这一联诗也寓意着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即使面临困难,也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尾联“深房莲底味,心里苦相和”,揭示了荷花内在的品格和精神。诗人通过“深房莲底味”,暗示了荷花内心的苦涩和无奈。尽管荷花外表美丽,但其内心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这一联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即生活中的美好与苦涩总是相伴相随,人们需要学会在苦涩中寻找美好,实现心灵的和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荷花借字诗》是北宋诗人杨绘的一首抒情诗,创作于神宗时期(1068年-1085年)。在这首诗中,杨绘以荷花为主题,运用奇特的字形组合和巧妙的寓意,展现了荷花的高尚品质和坚贞品性。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绘正身处北宋中期。当时的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但由于皇权斗争、官僚腐败等问题,民间矛盾依然严重。在这个背景下,杨绘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文人,他渴望实现政治抱负,以改革国家和社会的弊端。 然而,在现实中,杨绘并未能如愿以偿地施展才华。他在官场沉浮多年,曾因上疏直谏而遭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信念和品质。 在杨绘的时代,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创作寓情于景、寓意深远的诗篇。他们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杨绘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创作了这首借字抒怀的《荷花借字诗》。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