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淳用长老归邛州
曾扣禅扉喜接陪,师将境物谕轮回。
灯笼不灭心中火,香印空残死后灰。
绵邑难留真锡驻,临邛还庆法堂开。
临邛绵邑何分别,无去无来无去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轻叩禅门欢喜相互陪伴,师傅将环境事物比喻为轮回。
灯笼中的火焰永不熄灭,象征着心中的热情;香印虽然已经破碎,但曾经的余香仍然留存。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师傅说我们就像已经燃尽的香印。在即将分离的时候,大家充满祝福地互相道别。
在临邛与绵邑之间的告别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我们的人生总在不断相遇和离别,来来回回永无止境。
去完善
释义
1. 淳用长老:指僧人,佛教对僧人的尊称。
2. 邛州: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是唐代的州郡名。
3. 曾扣禅扉:指曾经进入寺庙学习佛法。
4. 接陪:陪伴,伴随。
5. 师将境物谕轮回:指师傅将环境和事物比喻为轮回。
6. 灯笼不灭心中火:灯笼比喻佛法,心中的火比喻对佛法的追求。
7. 香印:指佛教中的烧香,引申为修行。
8. 空残死后灰:指人死后化为尘土,喻指生命的短暂。
9. 真锡:指真正的僧人。
10. 无去无来无去来:表达了佛法中关于生死轮回、生命无常的观念,即生死轮回是自然的规律,无所谓生与死,也无所谓来与去。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送淳用长老归邛州》中,作者杨绘以深邃的意境和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禅理的领悟和对生命的思考。诗的开篇便描绘了与禅师亲近交流的场景,透露出对禅宗思想的欣赏。
接着,诗人以“灯笼不灭心中火,香印空残死后灰”这一对仗严谨的佳句,表达了禅宗追求内心觉悟的精神。在这里,灯笼和香印象征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而心中的火焰则代表着永恒的追求与执着。这两句传达了生死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禅宗关于内心修行的重要性。
随后,诗人提到虽然难以留住禅师在绵邑(今四川绵阳)的真锡寺停留,但欣慰的是,在邛州(今四川邛崃)的法堂即将开启。这里的“无去无来无去来”意味着禅师的离别与相聚不过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无需过于执着于生离死别。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认同,而且通过对生死、离别等主题的探讨,传递出超越世俗的智慧与洞见。诗句在表达哲理的同时,也富有音乐性,体现了诗人高妙的诗词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公元976年,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翰林学士时,他的好友、天台寺住持淳用禅师将返回故乡四川邛州,诗人写下这首诗赠别。
淳用禅师游方在外多年,他与诗人有过多次相交和相知,两人的友谊深厚。在淳用离开之际,诗人心情复杂,既有惜别之情,也有对其故土之情的感慨。淳用在诗人的心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是他在世间的良师益友。这次离别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情感的丧失,而诗人借此表达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当时正值北宋建立不久,天下初定,百姓的生活逐步安定下来,但国家仍然面临种种内外忧患。此时,诗人以诗寄情,表达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盼和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