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素月玉寒空,乾坤灏气通。
光华一夕满,节候九秋中。
万里天衢峻,四方人望同。
妖邪无处匿,方显照临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月如玉照亮夜空,天地之气相融相通。
光辉瞬间洒满大地,正值中秋时节。
遥望天际广阔无边,人们期望普天同庆。
邪恶无法藏匿躲藏,唯有光明照耀人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素月:指明亮的月亮。
2. 玉寒:比喻月光的皎洁。
3. 乾坤:象征天地,借指整个宇宙。
4. 灏气:指浩大的气象。
5. 光华:此处指月光的光辉。
6. 节候:指季节气候。
7. 九秋:即秋天,古人以九为阳数之极,故称秋天为“九秋”。
8. 天衢:指天空,也指宽阔的道路。
9. 妖邪:泛指一切邪恶的事物。
10. 方显:显现出来。
11. 照临:照耀降临。
去完善
赏析
《中秋月》是杨绘的一首描绘中秋明月夜景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中秋节明亮月光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共赏明月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国泰民安、消除黑暗的渴望。
首句“素月玉寒空”描绘了中秋夜晚明亮的月亮挂在天空的景象。“素月”意味着月亮的光洁无暇,而“玉寒空”则形象地表现了月色如玉石般寒冷的光辉洒满天空的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乾坤灏气通”和“光华一夕满”则是以大气磅礴的笔法描绘了月圆之夜的壮观景象。其中,“乾坤”代表了天地,而“灏气”则为浩瀚无垠之气,展现了中秋夜月亮照耀下的大地苍穹一片光明的景象。“光华一夕满”则表示在这一天夜晚,所有的光辉都集中在了月亮上,展现出一种极致的美丽。
“节候九秋中”表示诗人正处于金秋时节的中秋佳节。“九秋”泛指秋天,使得整句诗更加富有诗意。
接下来两句“万里天衢峻,四方人望同”则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视野。诗人描述了人们共同欣赏中秋明月时的情景,无论是身处天南还是海北,人们对中秋明月的赞美之情都是相同的。这里的“万里天衢峻”与“四方人望同”形成了一种对照,前者强调空间的广阔,后者强调人们对美好景致的共识。
最后两句“妖邪无处匿,方显照临功”则揭示了诗歌的主旨——中秋明月的照耀之下,所有的邪恶和阴暗都被揭露出来,无法隐藏。这也是诗人借此表达的一种希望:通过中秋明月照亮世间,消除所有的不幸和苦难,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月》是宋代诗人杨绘创作的一首咏月诗,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在这首诗中,杨绘以月亮为象征,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团圆的渴望。
杨绘生活在北宋年间,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这个时期,杨绘经历了宦海沉浮,他曾担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谪。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更为深切。
在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随着城市的繁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逐渐疏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更加强烈。因此,杨绘在《中秋月》中表达了这种渴望团圆的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