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伛背子
出得门来背拄天,同行难可与差肩。
若教倚向闲牕下,恰似箜篌不著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出门后,背对着天,身边的人难以与我并肩而行。如果让我靠在窗边休息,就像一架没上弦的箜篌,无法弹奏美妙的音乐。
去完善
释义
1. "背拄天":这里的"背"指的是背部,"拄天"表示接触天空。整句话的意思是,这名驼背的人从门里走出来时,他的背部仿佛是支撑着天地的支柱。
2. "同行难可与差肩":这句中的"同行"指的是一起走路的人,"差肩"意为肩膀相错而过。整句话的意思是,当他和别人一起走的时候,由于他的驼背形状,其他人很难与他的肩膀相互交错而过。
3. "若教倚向闲牕下":"闲牕"指的是无人使用的窗户,"倚"指依靠。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让他靠在无人使用的窗户旁。
4. "恰似箜篌不著弦":这句的"箜篌"是一种古代乐器,"不著弦"是说这种乐器没有装上弦线。整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人的形象就好像一把没有装上弦线的箜篌,无法发出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咏伛背子》是唐朝诗人蒋贻恭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以奇特的视角描绘了驼背人出门的情景。诗人运用拟物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画面,同时也传达出对于驼背人的同情和关爱。
“出得门来背拄天,同行难可与差肩。”这两句诗形象地描述了驼背人在行走时,背部与地面的角度。由于驼背的缘故,使得他的背部几乎与地面垂直,形成了“背拄天”的画面。而“同行难可与差肩”则表达了驼背人在与他人并肩同行时的无奈,凸显了他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扰。
“若教倚向闲窻下,恰似箜篌不著弦。”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把驼背人与乐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富有音乐感的意境。如果把驼背人倚靠在窗户旁,他弯曲的身体就如同张满的弓箭,随时准备发出悠扬的声响。然而,实际上他却无法像弹奏箜篌那样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反映了驼背人在生活中的无奈与悲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伛背子》是唐代诗人蒋贻恭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756年左右的安史之乱时期。此时唐朝国力衰落,社会动荡不安,诗歌成为了文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
蒋贻恭本人曾在朝为官,但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在官场并不得意。这首《咏伛背子》正是他在这个特殊时期对生活的一种感慨和讽刺。诗歌通过描绘一个驼背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官场腐败的愤怒。
在公元756年左右的中国,正值安史之乱期间,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蒋贻恭的这首《咏伛背子》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