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虾蟆
坐卧兼行总一般,向人努眼太无端。
欲知自己形骸小,试就蹄涔照影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蒋贻恭:唐朝时期的一位文人,擅长诗歌创作,他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2. 坐卧兼行:指虾蟆的日常生活习性,既可以在陆地上行走,也可以在水边休息。
3. 努眼:瞪大眼睛,这里形容虾蟆向外张望的神情。
4. 无端:无缘无故,没有缘由。这里形容虾蟆无缘无故地向人瞪大眼睛。
5. 欲知自己形骸小:想要知道自己身体渺小,通过对比来说明虾蟆虽然渺小但仍有自尊。
6. 试就蹄涔照影看:蹄涔是牛马脚迹中的水,非常微小。诗中建议虾蟆去这样的小水坑照一照自己的倒影,以清楚地看到自己身体的渺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咏虾蟆”,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虾蟆的形态和习性,并对其行为进行了讽刺。首句“坐卧兼行总一般”言简意赅地概述了虾蟆日常生活的状态:无论是行走、休息还是躺卧,都保持着相似的姿势。诗人以此暗示虾蟆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适应,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存能力。接着在第二句“向人努眼太无端”中,诗人描述了虾蟆面对人类时的表现,着重强调了其具有挑衅意味的眼神。这样的描述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虾蟆的不满,也揭示出诗人对于蛮横无理者的批判态度。
第三句“欲知自己形骸小”与第四句“试就蹄涔照影看”相互呼应。诗人想要了解虾蟆自身体型的大小,于是利用了水洼(蹄涔)中的倒影来观察。虽然诗人在此表达出对虾蟆体型的疑问,但实际上这一场景也在暗喻一种警示: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和能力,不要过分嚣张。全诗寓意丰富,语言平实生动,借物抒怀,颇具匠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虾蟆》是唐代诗人蒋贻恭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此时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繁荣昌盛,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
在蒋贻恭生活的年代,他是一名官员,曾任苏州刺史。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他担任苏州刺史期间,曾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谪。这段人生际遇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借物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公正的渴望。
与此同时,唐朝时期的社会氛围相对开放,文人墨客热衷于赋诗作画,以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蒋贻恭创作了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虾蟆这一平凡生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