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蚕

标题包含
咏蚕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辛苦织茧却不满筐,夜里纺纱更感哀伤。 只知穿在身上的舒适,却不知它如何而来,只贪图衣服上绣着鸳鸯图案。
去完善
释义
著:穿着。来处:指蚕所经历的生长和结茧过程。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咏蚕》中,蒋贻恭以其独特的方式描绘了蚕的辛勤劳动以及人们对它的误解。首先,诗中提到“辛勤得茧不盈筐”,表达了蚕为了生产蚕丝而不懈努力,但最终所获得的成果却并不丰富。这一句展现了蚕勤劳的精神,同时也为下文中的“恨更长”做了铺垫。 接下来,诗中用“灯下缫丝恨更长”来形容蚕在灯光下抽丝的痛苦情景。“恨更长”既表示了蚕在抽丝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也暗示了这种痛苦时间之长。这句诗将蚕的艰辛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后两句“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则揭示了人们对于蚕的误解。在这里,诗人指出人们只知道欣赏衣物上的精美图案,却不知这些图案背后是蚕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通过这两句诗,蒋贻恭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忽视劳动者辛苦的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蚕》是唐代诗人蒋贻恭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的习性,形象地展现了蚕从孵化到成茧的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蚕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正值唐朝盛世时期。在这个时期,丝织业在唐朝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蚕桑养殖成为了百姓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作者蒋贻恭本人可能也是一位农民或者蚕农,对蚕的生活习性有着深刻的了解。他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体会到了蚕的辛勤劳作精神,从而创作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在创作《咏蚕》的时期,唐朝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底层百姓的生活仍然较为艰苦,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因此,这首诗既是对蚕的赞美,也是对勤劳、坚韧的品质的肯定,更是对广大劳动者的一种激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