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舒冷泉夜坐
亭空山尽入,人静夜初分。
乔木阴遮月,清泉影浸云。
不题波上叶,只采磵中芹。
涧水令人忆,何当入郡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亭外山林隐去,夜色静谧分明。
高大树木遮住月光,清泉映出云朵倒影。
不写水面上的叶子,只采摘山间泉水边的芹菜。
山涧流水唤起回忆,何时能再次听见那声音?
去完善
释义
亭:亭子,这里指诗人与友人聚集的地方。
山:此处指冷泉亭周边的山峦。
乔木:高大的树木。
阴:树荫。
遮月:遮挡月亮。
清泉:清澈的泉水。
影:水中倒影。
浸云:映照出天上的云朵。
波上叶:比喻随波逐流的人。
澗:山谷中的水流。
涧水令人忆:诗人因见到涧水而回忆起过去。
何当:何时才能。
入郡闻:进入郡城听闻。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和子舒冷泉夜坐》诗中,诗人葛天民通过描绘夜间的山景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恬淡宁静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亭空山尽入,人静夜初分。”首联写景,展现出空旷寂静的亭子和夜晚渐深的山景。通过对比亭子和人声的相对安静与山色夜景的深沉,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乔木阴遮月,清泉影浸云。”颔联进一步刻画了山中景色,树木遮挡了月光,使得月色显得朦胧;清澈的泉水映照出天空的云彩,使云彩有了水的质感。这一联以具体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魅力。
“不题波上叶,只采磵中芹。”颈联转向人物活动,虽然有人活动的场景出现,但整体氛围仍然保持静谧。诗人以采芹人的形象出现,强调了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纯朴世界的追求。
“涧水令人忆,何当入郡闻。”尾联则抒发了诗人面对如此美景时产生的感慨和思考。诗人感叹涧水的美好让人怀念,并希望能将这样的美景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自然的恩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子舒冷泉夜坐》是南宋诗人葛天民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1127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江南地区得到了大力发展,诗歌创作也进入了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葛天民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原本是一位隐士,后来因战乱而出山从军,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战后,他选择在杭州定居,结识了当时的文人墨客,开始涉足文坛。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白居易、苏轼等前辈诗人的影响,以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在《和子舒冷泉夜坐》这首诗中,葛天民通过对冷泉夜坐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诗人的生活态度。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和平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