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南伯二首 其一
晓来庭竹碎秋声,令我思君重怆情。
三画当年曾擅价,五言今去合知名。
赋归已荷因风寄,酾藇终期对月倾。
但愿官军破骄敌,不妨淮海寄余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晨,庭院里的竹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这让我更加思念你,心中涌起深深的哀伤。你的三笔画曾价值连城,如今你的五言诗更是家喻户晓。你已经回家,就像荷叶倚靠在风中,我们终究会在一起赏月畅谈。只希望官方军队能打败骄傲的敌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淮海地区共度余生了。
去完善
释义
1. "庭竹":指庭院中的竹子。
2. "秋声":秋天的声音,此处喻指秋天的寂静。
3. "怆情":悲痛的心情。
4. "三画当年曾擅价":诗人在评价刘南伯的书法造诣,这里的三画是书法中点、横、竖三种基本笔画。
5. "五言今去合知名":刘南伯擅长写五言诗,此处表达诗人对他的赞誉。
6. "赋归":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的“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段对话是说孔子的学生问他为什么忙忙碌碌在外面做官,孔子回答说他是为了消除社会上的弊端。后来人们用“赋归”表示辞官回乡。
7. "酾藇":这里指的是美酒。"酾"在古汉语中表示过滤酒水,"藇"则是古代的美酒名。
8. "骄敌":骄傲的敌人,这里指金兵。
9. "淮海":地区名,包括江苏、安徽等地。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王之望的《次韵刘南伯二首 其一》,是一首富有强烈个人情感和深沉哲理思考的作品。在深秋时分,诗人以晓来庭竹发出的声音起笔,用以象征时光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从而引出了“思君”的主题。接着,他提及了对方的才华横溢和声名远播,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之情。接下来,“赋归已荷因风寄”和“酾藇终期对月倾”两句表达出作者希望自己能像顺风而寄的荷花、在月色下分享的清酒那样,与友人共享时光的美好。同时,“但愿官军破骄敌”则表明了诗人希望国家战胜入侵者、守护疆土的愿望。最后,“不妨淮海寄余生”点明了无论未来如何,诗人愿与友人共度人生的决心。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刘南伯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王之望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1年,正值南宋初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之望正处于人生的高潮期,他先是被任命为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市)的通判,后又升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在这个时期,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期望。此外,他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使得他在诗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南宋初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由于北宋灭亡和金人南侵的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这个时期,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如推行“郡县制”、加强边境防御等。这些政策使得南宋初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繁荣景象,也为王之望等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