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
怪底中秋尚鬰蒸,滂沱三日势如倾。
今朝雨霁新凉入,始信清秋本自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奇怪的中秋时节还如此闷热,滂沱大雨下了三天如同倾倒。
今天雨后放晴带来新的凉爽,才相信清爽的秋天原来就是这样。
去完善
释义
1. "怪底":意指奇怪的是什么。这里是对反常气候的质疑,为什么中秋时节还这么闷热。
2. "中秋":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是月亮最圆的时候。
3. "尚":表示程度之深,意为仍然很。
4. "鬰蒸":郁蒸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湿热闷人。
5. "滂沱":形容大雨倾盆的样子。
6. "三日":连续三天的意思。
7. "势如倾":形容雨水大的样子,像倾倒一样。
8. "今朝":今天早晨。
9. "雨霁":雨停的意思。
10. "新凉入":新的凉爽感觉袭来。
11. "始信":才开始相信。
12. "清秋":秋天的清爽之意。
去完善
赏析
《秋霁》是南宋诗人袁燮的一首描绘秋雨后的景象的诗作。“怪底中秋尚鬰蒸”,诗人用疑惑的语气表达了对中秋节仍然炎热的天气的不满。“滂沱三日势如倾”描述了连续三日的滂沱大雨,表达了秋天并非总是清凉的意境。然而,在经历风雨之后,诗人感受到“今朝雨霁新凉入”,即秋天的凉爽和清新。最终得出结论:“始信清秋本自清”,表达出作者对于清秋的理解和感悟。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示出秋日暴雨过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思索与观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霁》是南宋诗人袁燮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正值南宋中期。这一时期,北方领土丧失,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内外矛盾日益严重。
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袁燮作为一位文人,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始终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他曾任太学正、国子祭酒等职,在地方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斐然。然而,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他深感忧虑和无奈。
这首《秋霁》正是表达了诗人在这时局下的心境。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岁月蹉跎、世事如烟的不满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诗人也表达了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及自己无力回天的无奈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是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也是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