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呈饭牛翁
早计关防意气觕,莫教露尽草头枯。
芒寒宁戚讴歌怨,色自涪翁牧养图。
露地相忘无践稼,县官虽巧不催租。
时人欲识其中趣,山木巃嵷夜气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早计划防止大意粗疏,别让草头枯黄显露无遗。
芒草寒冷,宁戚的歌唱带着幽怨,涪翁描绘出牧养的图画。
在露地上忘记农耕之事,即使官员再机智也不去催收田租。
想了解其中的乐趣,可以看那山木耸立的夜色中慢慢复苏。
去完善
释义
1. "早计关防":指及早做好计划,防止意外发生。"关防",本指防御工事,这里引申为预防意外的措施。
2. "意气觕":意为性格豪放、慷慨激昂。"觕",粗犷、豪放的意思。
3. "露尽草头枯":描述秋天景象,露水消失,草尖枯萎。比喻时光流逝,人生无常。
4. "芒寒宁戚讴歌怨":形容忠诚耿直的臣子怨恨君主的无道。"芒寒",寒冷的风,这里代指忠诚耿直的人;"宁戚",春秋时期卫国大夫,曾作《宁戚歌》讽刺卫国的政治腐败;"讴歌怨",边唱边埋怨。
5. "色自涪翁牧养图":描绘涪翁精心牧养的情景。"色自",谓景色宜人;"涪翁",西汉著名文士司马相如,他在成都担任地方官时,开凿灌溉农田的水渠,并亲自指导农民养殖牲畜。
6. "露地相忘无践稼":比喻生活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相互之间没有利益冲突。"露地",指广阔的田野;"践稼",践踏庄稼,喻指发生冲突。
7. "县官虽巧不催租":形容地方官员虽然聪明机智,但不向百姓征收过重赋税。"县官",地方官员;"催租",催收田赋。
8. "山木巃嵷夜气苏":描绘夜晚山中树木的景象。"山木",山中树木;"巃嵷",山峰峻峭的样子;"夜气苏",夜晚山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呈饭牛翁”,饭牛翁是指古代勤于农耕、乐于奉献的农夫形象。诗人以对话的形式表达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之情,以及对其生活状态的向往。
首联描绘出农民的勤劳精神和辛勤劳作,莫让秋草尽枯,是强调务农要及时而用心。
颔联引用宁戚和涪翁两位古人之事,以表达诗人自身对于农民的关注与关心,也反映出自己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
颈联则表达了对农民命运的同情和对国家政策的期盼,露地劳作的农民,即使辛劳也不会被剥削,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景象。
尾联则是借山木之景,描绘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超脱之气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切之情,以及其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创作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呈饭牛翁》是南宋诗人王遂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即公元1279年左右。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宋元交替的动荡时期。金朝被元朝所灭,南宋则危在旦夕。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骚客们纷纷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事业。然而,王遂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隐居于世,以诗酒为伴。
王遂,字去非,号饭牛翁,江苏昆山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精通经史。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使他屡试不第,无缘仕途。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守着儒家理想,关心国家命运。在南宋末年,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首诗中,王遂借助于“饭牛”这一典故,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饭牛翁”源自古老的农耕文化,象征着勤劳、朴实、奉献的精神。在这里,王遂以此自喻,表明自己虽然隐居田园,但仍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去完善